历史

第十二章 口才篇(10)(2/2)

发展。不仅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士兵参加了越南战争,在打完仗回到国内前,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们能够答应。”

    “你说,是什么?只要不过分我们就一定答应。”父亲在电话里说道。

    “是这样,我有一个战友,在越战时,我们很要好,我想把他带回家跟我们一起生活。”

    “当然可以。”父亲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有件事我必须提前告诉您,就是我们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不小心被地雷炸伤了。”儿子又说道。

    “听到这件事我感到很遗憾,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父亲用比较含蓄的口吻说道。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快点儿回家来,把这个人忘掉,他自己会找到出路的……”没等父亲说完,儿子就挂上了电话。

    过了几天,他们接到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里说,他们的儿子从高楼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恸欲绝的父母赶了过去,在停尸间里,他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是令人欷歔感伤的,但绝对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残疾士兵的父亲能不戴有色眼镜,而选择真心地接纳儿子所说的残疾人,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个老太太,30多年前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就一直互相记仇,并波及到了下一代。巧的是,两位老太太都是《波士顿新闻报》家庭版的忠实读者,如果不是这个报的这个专栏,也许她们早就被这种仇恨和相互的骚扰搅得难以生存了。

    那个家庭版有一个专栏,由读者间的通信组成,方式是,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或只想发发怨气,就写信给这家报纸,署上你的化名。然后,另一位有相同烦恼的人会化名回信,告诉她如何处理这类事情。这两位老太太一直都与这家报纸的专栏保持联系,一个化名叫杨梅树,一个化名叫海鸥。

    后来,化名海鸥的老太太死了,化名杨梅树的老太太鉴于道义,便越过篱笆去帮忙做点事。当她第一次走进她的死对头的家时,发现桌上摆着一本巨大的剪贴簿,整整齐齐地贴着多年来她与专栏上化名杨梅树的人的来往信件。原来,两位现实中不肯和解的老太太,在专栏中是一直保持联系的知心朋友。活着的老太太痛哭失声,但遗憾的是不能再补救那已被白白浪费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