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NO 7 育人(1)(2/2)

独具慧眼地看中了李琪,是觉得他最有可能成为销售精英的“可塑之才”,于是选择了他作为培养对象。

    而李琪最终也没有辜负马云的期待,在营销生死战中赢得了头彩。中国供应商之役的胜利奠定了阿里巴巴的胜局,也奠定了李琪在阿里巴巴的重要地位。

    为了当好这个“首席教育官”,从2002年开始,马云就开始频繁出席一些全球最好的论坛会议,去和比尔?盖茨、巴菲特、克林顿等世界顶极高手交流。在2004年达沃斯的年会上,马云做得最多的是坐在一旁的咖啡椅子上看来来往往的人。他告诉《赢在中国》的主持人王利芬,他真的喜欢这个场合,这也是一种学习。在他说的那个场合,旁边过去过来的人都是如索罗斯之类的举足轻重的全球政界、商界、金融界和学术界的精英人物。

    “达沃斯每一届我都去,从中学习什么叫国际化、什么叫战略眼光,回来之后再跟我们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我现在被很多人认为是‘狂人’,其实我只不过把高手讲的话告诉中国人而已。因为我是老师出身,不懂技术,老师就是“贩卖”别人的知识,拿过来消化一下再告诉别人”。

    这样一来,员工在阿里巴巴干3年,就相当于读了3年研究生,带走的是脑袋而不是口袋,口袋当然也会有,但主要是脑袋。“在阿里巴巴吃过各种苦,知道公司如何面对各种挫折,这才像真正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马云说。

    如今,阿里巴巴的四大天王,每人至少能够管理1 000亿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八大金刚”管理500亿,“十八罗汉”每人管理300亿,“四十太保”至少10个亿。而这些,都是让马云引以为豪的资本。

    马云的做法,值得所有企业的领导人效仿和学习。但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都采取了机会导向型的方针,重视企业的发展,而轻视人才培养。这是典型的短期行为,虽然一时效果较好,但长期来看后劲不足。

    把员工培养成“先锋官”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员工。与其把钱存在银行里,不如把钱花在培养员工身上。把钱投在人身上是最赚的。

    2000年的时候,在阿里巴巴获得以高盛牵头提供的500万美圆风险资金后,马云踌躇满志,立即着手从香港和美国大量引进外部人才,准备大干一场。

    马云告诉手下的18位共同创业的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尽量寻找并聘请“天才”员工。当时他认为:“如果你能拿到MBA,则意味着你一定是个很优秀的人才。”于是乎,在阿里巴巴12个人的高管团队成员中,除了马云自己,其余全都从海外聘请。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的MBA,包括哈佛、斯坦福等学校的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