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归因理论(2/2)

    归因冉曲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它们进行组合评价可以产生许多可能的解释。它可以 归因为能力的高低、努力程度的大小、任务的艰巨与否或者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 是内部归因即个人原因,它是指对高的一贯性、低的独特性和低的一致性判断而作出的解释 。

    任务难度和运气是情境归因,当员工行位认为是独特的,且与其他同事不同的,通常 会以情境归因作为解释。

    不要过分依赖逻辑

    凯利还提出了归因过程中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即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 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对人们的归因过程作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他 的三度理论也遭到了人们的批评。主要是因为其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理想 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实际上,人们往往得不到这个模型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这种场合中的行为 ,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情 ,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 定的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凭借有限的信息,对行为迅速、经济地作出归因,因此 现实生活中不该主观的不要主观!

    后来,凯利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因果图式说、打折扣原则、增强原则 和补偿原则等。

    生活中的偏见

    众所周知,归因是一个主观分析和推断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慎而再慎,坚决回避错误 意识的影响,力求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偏见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其中就 包括基本归因偏差和自我服务偏差,下面分别予以阐明:

    ——基本归因偏差

    这种倾向常在判断他人行为时表现出来。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成就归因于运气好或任务 简单;但如果别人失败了,则认为他们没有尽全力,或是缺少合适的个性,或者整体能力不 足。

    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通官纵评价和归因,尽量提高自我形象。而在一个企业中 ,归因的倾向性明显强调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角色的不同之处,并且这些偏见在管理员工考 评时会明显出现。

    例如,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 界条件的影响,这正是基本归因偏差作用于该销售代表的充分验证。

    ——自我服务偏差

    归因是主观性的评估,所以,我们感兴趣的是什么影响了解释的选择。一个重要因素是 我们在评估自己的行为还是在解释其他人的行为。

    通常,我们倾向于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即高估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和低估自己对问题的 责任。这种倾向性表现在评价自己的成功时,高估内部因素(个人特征)的影响;而对于个 人不成功的产出,则认为是由于外部(特定情境)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