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坛里的潜规则(1)(2/2)

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总要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

    回顾人类的文化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四大古典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也有不少属模仿之作,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篇小说。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则是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表达父女关系的内容。对于模仿与借鉴,杜甫曾用这样的名句总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可见,历史上因模仿而后脱胎的大家可谓多矣!

    “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未有不模仿而成为大作家者;一切模仿都必须有创新,未有不创新而成为大作家者。”这就是文坛中成名作家能够流芳百世的潜规则,当然,它也是每一个舞文弄墨者在文坛生存下去的潜规则。说它是潜规则,是因为:此义之大,放之四海而皆准;此义之秘,虽常见诸于实行却为人所忽视。

    在文学领域里,模仿的主要特点有:在体裁上,诗词歌赋、对联杂文、谚语民谣、灯谜酒令,凡所应有,无所不仿;在方法上,顺仿、反仿、别仿,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在内容上,被仿作品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均为大众所熟悉,而仿作则有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的是移置新义、翻出别趣,有的是讽刺幽默、入木三分……模仿得到位者,往往会为读者们所侧目。

    大凡在文坛上成名的人,或多或少都深谙此潜规则。尤其是那些早年成名之人,更是找准大家来模仿,便很快成名。也许,他们都听说过了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吧。也许是为了名,但根本是为了利,他们正确地选中了在文坛里快速成名的潜规则,也就是“模仿”一位或多位写作风格等令自己喜欢的大师,从而走上了文坛成名的不二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