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坛里的潜规则(2)(1/2)

    畅销书的一大真相

    对图书行业一直关注的人也许会知道,当年,罗伯特·梅所著的《鲁道夫》一书,在5年间就发行了600万册,并且受到读者们的极大好评。但后来有读者指出,他的写作技巧与文思格调,都是照搬名著《圣诞节之夜》行文走笔的,两者的区别仅仅是,《鲁道夫》在内容上小有突破罢了。

    又如,在“模仿的巨人”日本那里,图书行业的模仿也是大行其道。有很多销售业绩良好的图书也有许多是与《鲁道夫》类似的情况。有一本在日本风靡一时、曾倾倒过百万读者的由著名作家大佛次郎执笔的《鞍马天狗》就是如此。最初,这部小说在杂志上连载时,就连日本东京大学的校长山川建次郎博士也认为,该书是文坛久未得见的成功之作。然而,后来有人指出,这部《鞍马天狗》却是脱胎于法国小说《夜的恐怖》,曾载于《新趣味》杂志。大佛次郎将原著的故事情节移为己用,只是将小说背景安排在了江户幕府末期,并把人物换上了近胜勇,于是,《鞍马天狗》便问世了。

    日本著名出版机构“讲谈社”的第一任总编筑波四郎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恕我不能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当然他也是一个模仿能手。他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是取他人成功之作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然后将书中的山川、河流等固有名词换掉,再对时间、天气、地点加以改动,最后再对原著的风格、技巧进行改头换面,这样经过几番‘手术’,最后他的‘新作’就会与原著面目皆非了。”

    筑波四郎的这段话,道出了世界文坛若干成名作家在创作时的手法。这也一再印证了我提出的“文坛潜规则”。也就是说,作家绝对不模仿、不借鉴别人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创作”不过如此。这条潜规则,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哪一位成名或无名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控,只是有的作家被控制的时间短一些,而有的作家被控制得长一点,有的甚至终身都遵循这条潜规则进行写作。

    是呀,“文坛潜规则”一再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针对问题将选取来的材料统统据为己有,所要注意的是,不要机械地模仿,而要把它灵活地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独创,这就足够了!

    80后文学写手的模仿秀

    在看到了中国古人、外国名家们都是通过模仿走上成名之路后,你是否会问,今天的中国文坛,年青的文学后辈们是否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呢?

    答案是肯定的。聪明的“中国文人”,爱追名逐利的“中国文人”,又怎么会错失对“文坛潜规则”的利用呢?俗话说“一叶知秋”,我们试以“80后写手”为例,探讨一下。

    在当今中国文坛,有一股如飓风般声势浩大的写作群体,叫做“80后写手”。他们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世人面前,并从此经常占据各大文学媒体和文学网站的版面。他们声势之大,有如当年朦胧诗迅速“崛起”般,蔚为壮观。而在这些文学写手里,最为有名的,无疑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人。

    既然只要身处文坛,就“逃不过”潜规则的控制,那么,80后写手们也不会例外。如果你对他们的代表作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作品是完全按着我所提出的“文坛潜规则”之路走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做到了“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当然,要真正能在文坛立足,他们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