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九章 目标协定的结果(2)(1/2)

    进还是退    目标协定是一种有效提前工作时间的控管手段。管理阶层认为,它能够保证公司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能整合公司的资源,以获得加总的成效。而且,目标和实际之间的偏差不是负面的“错误”,而是为下一步更好地发展、合作而提供的重要信息。  现在来看看公司的实际做法。如果目标协定能够顺利实施,这就要求目标必须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来的。这时你就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其实是一个绩效评估的过程。    目标协定是一个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过程。    透过这种“末端控制”的手段,企业很容易就把个体局限在固定的发展范围里。虽然个体在执行目标时还是会有所差异,但却可以把差异降到最低,让大家全都变成“平均值”,以为目标协定不但能够保证过程,还能够保证品质,达到一致化的标准。    最重要的是具有“可计算性”    “薪资必须和绩效挂钩!”企业曾这样对员工说。问题是,标准是什么?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被窄化为数字,“达到与达不到”。其实这不能算是绩效,而是成果,成果可以量化,而绩效不能。然而,很多企业通常只注意成果,不注意绩效。他们也很少重视潜在的、有前瞻性的绩效。他们的议题从不涉及绩效,只有量化的成果、被惩罚的失败和与之对应的人力成本与资源。在他们看来,目标协定和新的薪资体系也是不得已的措施,是为了避免公司盈余的减少。他们只想为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绩效付酬。这样一来,原来复杂的绩效概念就被简化为:钱,一切向钱看!  货币化的绩效与目标和量化标准紧密相连,成为可以计算的数值。而绩效的计算方式则变成一门方法学,不断地发展着。这是几十年来企业的管理阶层对于绩效的迷思。尽管人们早就知道,绩效的品质很难被量化。但是,当企业只重视内部盈利和数量成长时,品质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就被忽略了。人们开始试着量化绩效的品质,但是,怎么才能测量顾客所期待的服务的品质呢?怎么才能测量忠诚度、流动性、合作关系呢?这些不都是绩效的一部分吗?    目标协定窄化了绩效的概念。    一旦目标协定和薪资制度联系在一起,企业就很容易落入绩效量化的陷阱,然后就会进一步采用某些评估手段来控制员工的行为。于是,员工们的思考模式就会被误导:“如果我完成规定任务的三倍,就能拿到四倍的薪资。”这将引爆一场危机:员工们只关注目标协定给定的任务,也就是真正得到的钱的多寡。其实,员工在其他很多方面会有优异的表现,然而目标协定限制了这些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想多方面发展自己的话,就要抑制自己对于金钱的**,可惜,一般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美丽的表象    此外,管理阶层一直尝试用目标协定来排除观察者的主观性,希望管理学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建立一个尽可能客观的绩效评估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薪资制度。他们想通过这种方法卸下身上的包袱,躲到数字后面去。  然而,数字就代表客观吗?第一个人说:“在市场发展比较顺利的情况下,98%的目标可以实现。”第二个人说:“只有2%的预测内容是客观的!”第三个人接着说:“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估算数值!”最后一个人说:“这个数字只是建立在一个错误数值上的偶然现象!”一个数值,四个观察者,产生了四种测量数值。可见,数字也能被主观地阐述。所以,客观的绩效评估只是一个错觉,和绩效评估对应的薪资制度,其实支付的是目标达成率。    目标协定产生的客观是表面的。    阻碍绩效    有些企业,几乎每年都有30个以上的目标协定。出于安全和控制的需要,他们把员工关在职场这个监狱里。员工们只好把精力集中在企业内部琐碎的管理,以及各种操纵与控制策略上(例如: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分红)。薪资制度越复杂、越详细,就越容易把员工的智慧与能量禁锢在企业内部,而忽略了市场与顾客的需求。企业的这种制度,要求员工们具有“证明自己绩效”的能力,它优化的是员工的自我表现能力,而不是商业机会。因此,很多情况下,员工们也不敢作出太好的业绩,以免增加明年目标达成率的负担,有时候他们还故意降低业绩。我本人也了解几个销售部,他们多年来一直疲于应付公司的目标,结果直接导致了销售额下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薪资和绩效联系得越紧密,企业遭受的损失就越大。    目标协定是一个僵化的、降低绩效的管理方法。    目标协定会导致企业忽略市场和客户,失去潜在的商机,无视市场变化,或者是对此反应迟缓。东欧在1989开放市场以后,那些能够及时掌握商机、反应灵敏的企业,都没有采用目标协定。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大的风险不是来自错误的规划,而是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目标协定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弹性与反应速度的管理工具,不适合要求快速反应的网络时代。  同样,“预算至上”也是企业的致命伤。如果企业把精力放在预算的限制上,而忽略了眼前的市场机会和投资可能性,无疑是自掘坟墓。企业目前的赏罚体系过于僵化复杂,无法适应灵活的弹性处理方式。管理阶层如果不懂得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工具,预算就会成为企业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经理人则会成为目标协定的牺牲品,他们只会说:“根据预算,我们不能这样做。”  每个商业计划都可能会受到未来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安全感的产生。目标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