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淡泊名利当人梯,长江后浪推前浪(1/2)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份蓄势待发的事业,都需要所有人为此作出默默地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出璀璨的光芒,离不开无数老一辈航天人的努力,他们不求名利,远居荒漠搞科研,对于本职工作,他们做到无怨无悔。同时,他们还发掘、培养新人,使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迸发勃勃生机。全国劳模、冷焊专家陈钟盛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的退休职工,已经70多岁了。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单位解决问题,培养新人。陈钟盛是白族人,是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陈钟盛的故乡非常远,远在云南的大理市。陈家几代人没有读过书,到了父亲这一代仍然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但是深明事理的阿爷常说“成龙的上天,成蛇的下地”,而人要想成“龙”必须先有文化。因此尽管家境贫寒,陈家仍然省吃俭用,供陈钟盛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951年,陈钟盛到昆明工学院学习机械制造专业。那一年,陈钟盛刚好23岁。1955年,陈钟盛被分配到公司当了一名机修技术员。可是等他进了工厂,趴到绘图板上拿起画规和三角板时,却惊讶地发现技术员这碗饭并不那么好吃。在工厂呆过的人都知道,机床上的很多部件是用铸铁制成的。有人统计过,铸铁件的重量约占机床总重量的80%以。可是多年来,铸铁件损坏后却无法修复,工人们要么更换备件,要么自制一个新的。而制造一个新的铸铁件又实在太麻烦,得经过测量、绘图、做木模、翻砂、浇注和机械加工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不仅周期长、成本高、浪费大,而且还影响了型号的生产进度。为了赶制新的铸铁件,陈钟盛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破损部件进行测绘,有时候为了绘制一张图纸,得忙活几天、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看着那些被判处“死刑”的铸铁件,陈钟盛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在忙活了7年测绘之后,他开始不那么“安分”了。陈钟盛去请教老同事。老同事告诉他铸铁件并非不可以修,理论上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热焊法”,一种是“冷焊法”。其中“热焊法”因条件苛刻,极少有人采用。而“冷焊法”却具有操作简便、零件变形较小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不过这种焊接技术比较复杂,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这个信息使陈钟盛看到了希望。1962年,陈钟盛决心攻下铸铁冷焊这个难关,结束铸铁件不能修复的痛苦历史。攻克铸铁冷焊术的关键首先是试制一种性能良好的焊条。到1966年,经过无数次试验,陈钟盛在其他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成功试制出了一种奥氏体铁铜焊条,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工艺方法,突破了铸铁冷焊的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到1972年,他先后试制成功了9种不同规格、不同性能的铸铁焊条,扩大了铸铁冷焊的应用范围,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1978年陈钟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的铸铁冷焊技术荣获了重大科研成果奖。

    后来,陈钟盛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