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传统行销的末日(2)(2/2)

个人为炒作的头衔,和产品的具体市场行销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每年的黄金时段的竞标活动都搞得轰轰烈烈,使人们认定标王一定是产品质量和服务都有保证的大公司。默默无闻的公司可以因中选“标王”而提升形象,然而品牌呢?新闻联播后那些5秒长的广告时间只能做“三九胃药”或者“斯斯有两种”,这样的广告能告诉消费者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当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及经验还不够的时候,他们常会迷信具有最高知名度的商品。但是随着消费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变得理智,开始依据实际的消费感受来选择商品。如果在建立知名度后不设法解决美誉度和忠诚度的问题,再耀眼的品牌也可能被市场抛弃。红极一时的标王们纷纷倒闭,正是最好的印证。

    回到巨人集团的故事。1995年5月18日,这家春风得意的高科技明星企业以集体轰炸的方式,同步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的30多个产品,其中保健品一次性推出12个新产品。在媒体上的曝光度可以说“战果显赫”,其中,《人民日报》在半个月内,四次以长篇形式报道巨人,而新华社连发五次通稿。中央台和所有重要的地方台、地方报纸都密集投放了广告。在这样的声势下,确实创造出了奇迹:30个产品上市的头15天内,订货量就突破3亿元人民币!恰恰是这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公司更加钟情于广告“轰炸”,并开始“放卫星”—对外宣布了1995年10亿、1996年50亿、1997年100亿的营业目标。而追求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公司的弊端与漏洞,原有的干部队伍因动力不足而惰性尽显,新的骨干又难以快速补充,管理渐渐失控。产品没有达到广告宣称的效果,开始被质疑为“虚假广告”。仅仅3年,巨人集团背负巨额债款走向没落。

    然而,当巨人的老板史玉柱东山再起开始卖保健品“脑白金”时,他似乎没有发展出新的行销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依然采取铺天盖地的广告作为主要的行销方式。十年甚至是五年前,消费者会因为你的广告而购买你的产品;可是现在,广告轰炸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感,尤其是在消费意识已经成熟的人群当中。“脑白金”吸取的教训似乎只是更加合理地分配使用广告费,最大程度地加强广告渗透率,拖长广告投放时间。但是看起来它的命运与夭折的前身“巨人脑黄金”并不会有很大差别,除了不厌其烦呐喊“送礼要送脑白金”的口号外,脑白金没有细分化的目标市场,没有口碑相传的品质与服务,也没有与消费者密不可分的利益联系,淡出应该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