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传统行销的末日(1)(2/2)

象就是自己的品牌,而很多企业也把“宣传”当做惟一的公关乃至市场行销手段(尤其是经费紧张的时候),却没有从公关对品牌推动的本质出发考虑问题。除了宣传,政府公关、危机公关等职能一样也不具备。至于聘用专业公关公司,这两年才开始逐渐被接受。其实,一家公司的形象是其品牌内容的一部分,但是绝不等同于品牌。品牌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知名度 (Awareness)、美誉度(Preference)和忠诚度(Loyalty)。所以在考虑市场行销时,企业必须清楚,策划的活动是为了品牌的哪个部分作贡献。

    公关的发展在国内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由于历史因素,人们经常认为公关就是宣传。由于所有媒体都在政府严格控制之下,所以人们对媒体的印象是强大的宣传机器,当然现在情况开始发生一些改变。这种单向度“宣传”对受众的作用固然越来越小,但媒体的官方背景使企业家的曝光蕴涵多重意义,例如此人是否仍是国家支持的典范。因此,花在这种“公关宣传”上的费用,往往不以市场行销效果为惟一的考量因素。政府大力支持的样板企业如海尔、长虹,一纸公文就可以得到免费宣传。另一方面,用金钱、权力或是人情换来的公关稿,充斥在各种媒体上。向记者私下塞红包,或是公开按照广告费用换取“软性报道”,都已成为企业与媒体间心照不宣的行规。

    但是,除了充分满足企业家的“面子”,(老总的面子是公司的ROI①),这样的“公关宣传”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打动人心,值得商榷。中国的媒体环境在近两年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细分市场的专业媒体风起云涌,如针对商业机构管理层的《21世纪经济报道》,而许多老牌的报刊却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仍有许多企业固执地不研究媒体的具体环境,不了解市场上消费群的兴趣和需要,不制定科学的公关传播策略,并创造议题,促使媒体展开对公司及其产品有利的报道,仅仅依靠关系发一些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通稿。他们的惟一出发点在“老总是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