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1/2)

    在今天,重提“质量取胜”,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笑,因为这是最老土的管理理念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级的营销方式。但是,这也恰恰是许许多多的企业能够立足市场、笑傲市场的秘籍之一。处在微利经营的时代,高质量是取得顾客满意度(CSI)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三星电子就是依靠产品的优良质量,顺利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意识,不断拓宽了市场占有率。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三星领导层已经开始有了产品质量的危机意识,并且着手解决自己产品质量和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差距问题。三星的做法是要求员工树立质量意识,提倡营造世界一流品质的企业文化。

    1995年三星刚开始销售手机时,出现了不少次品。会长李健熙的做法是下令回收全部15万部手机,将其堆积在工厂前焚毁,价值150亿韩元的产品,就这样化为灰烬。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我们可以发现相类似的举措在海尔身上同样发生过,1985年张瑞敏曾经把有产品质量问题的冰箱当着全体职工的面砸掉。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企业管理者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结合市场化的用工制度、信赏必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海尔在90年代初提出了其特有的所谓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被概括为著名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中外优秀企业对于质量的要求是多么惊人的一致。

    业界里流传着关于三星的一个故事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健熙去美国考察市场,发现日本的录像机摆放在柜台中间,三星的却被冷落在一个角落,一摸还有灰尘,价格上也比日本录像机便宜。他就把日本和三星两台录像机都买了,拿回饭店拆开来看,发现三星的零部件比日本产品重得多,所以相比起日本录像机而言,三星的产品笨重且成本上不划算。回国之后,李健熙开始在技术开发、产品的质量和工业设计上下功夫。当时日本的东芝笔记本电脑畅销全球,三星提出“我们要比他们做的还要薄一公分”,这种看似苛刻的要求在经过连续8次试验后终于达到了。

    而科龙创立者潘宁有一句名言也是针对产品质量的:“我们经得起经济上的地震,但经不起质量上的地震。”科龙刚成立时,全国电冰箱定点厂共40多家,而容声是最后一家。作为后起之秀,在当时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潘宁拒绝采取许多品牌“牺牲质量换产量”的做法,坚持“质量取胜”战略,市场越做越大,以至于几年后超过万宝、雪花,成为国内冰箱业老大。

    在国内,科龙是为数不多对质量控制极为严格的企业。曾有一个故事:1988年某天,冰箱喷涂车间率先采用了一种新材料喷涂冰箱,按规定产品经过48小时通电测试无故障后,可投放到市场,后来检测发现有一台冰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