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44节 文联与《戏剧电影报》(1)

第44节 文联与《戏剧电影报》(1)(1/2)

    ——写给市文联党组的报告

    崔恩卿

    (一)

    我是1998年4月23日到北京市文联报到的,6月10日即抽调做“房山石经回藏”工作,直至1999年9月,在社会公益性的工作——房山石经回藏第——阶段完成之后,即进入文联正常工作。按照分工抓三件事,一是文艺大厦工程,二是老舍文艺基金会,三二是戏剧电影报。进入角色理应粉墨登场,三项工作择其一,现就《戏剧电影报》的发展作些思考。

    (二)

    戏剧电影报是北京市文联主管和主办的报纸。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9年成为周三刊,全国发行,其中周五的“主报”发行10万份左右,在北京有2万左右的零售量。广告刊出额70-80万元。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报纸在戏剧影视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回顾历史,戏剧电影报应当说是从一开始就是自收自支的报纸,北京市文联没有投入启动资金。1999年,自收自支的运作体制进一步形成,完全进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阶段。

    (三)

    尽管文联对戏剧电影报没有规范性的投资,但戏剧电影报归属文联主管和主办的关系是法定的,因此,可以说,戏剧电影报本质上是北京市文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有两条:

    其一,通过媒介形式传递信息,服务社会,包括传递文学艺术界的声音,也包括传递社会大众对文学艺术界的吁求,这是信息服务的主体;此外,还包括纵观社会,横向勾通,让社会大众了解文学艺术界,也让文学艺术界了解社会大众。这种“传递”和“服务”就是党的宣传工作,就是舆论监督工作,就是改革促进工作。

    我国新闻媒介有一个传统称谓,叫“党报”、“机关报”、“宣传工具”、“喉舌”……,似乎不这样规定就不能体现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社会效益的功能,似乎谁不愿被这样称呼谁就是“离经叛道”,谁就是搞“自由化”。存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少。这是一种旧观念,是计划体制下党报观念在新时代的“遗风”。正因为有此遗风才严重障碍了中国新闻业迈向市场的步伐。也正是有此遗风才出现了大众对大报的口头禅:千报一面少特色/上传下达少新闻/舆论一致少监督/高调自赏少知音。进而在报业市场上,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中央级大报实际的公众影响力和亲和力难以名列前茅,

    这是中国新闻业界的悲哀。

    戏剧电影报恰恰是在改革大潮中诞生的非党报类报纸,以娱乐消遣类报纸立世,故而没有中央级大报的那种悲哀,倒还有些小康之乐。但是,就报纸本质而言,就文联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言,就文联所办的报纸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言,对于戏剧电影报的这一约定俗成的界定显然是不全面的,表现在,“戏报”似乎是一个与文联本质工作无关的报纸,似乎是一个“报人自立以谋生”的报纸,总之报纸对于文联是一个虽无负担但也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业。多年来,戏剧电影报在报海大潮中漂荡,和北京青年报相比,虽然也有“陋船有幸泛中流”的状态,但缺乏“奇姿秀影搏浪舞’的壮举,故未脱忧患生存之惑。

    其二,戏剧电影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更是一个经营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文联创办的文化产业,

    曾几何时,当人们议论报社是企业报纸是商品时,还被斥之为“异端邪说”。现在情况不同了,报社不仅被承认是企业,报纸不仅被承认是商品,而且开始“产业化”了,开始“集团化”了,开始“市场化”了,不仅如此,1997年春,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召集了部分报社和业界人士,专题讨论了一番“报业股份化”的课题,且中美合资的《计算机世界》还得到了肯定。

    其实,关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