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40节 地方青年报刊发展的思考(3)

第40节 地方青年报刊发展的思考(3)(1/2)

    作为青年报,毫无疑义应当把青年作为自己的主体读者群。但这个“青年群”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和共青团的工作对象。

    我认为有三层含义。

    (1)关于为共青团工作服务的问题。作为共青团机关报首要的是传递这个政治团体的政治声音,即呼吁社会。同时,要用青年的视角反映社会以满足青年的本质的需求和期待,即反映社会。第一点是引导舆论,第二点是服务青年,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面向社会,而不是把报道镜头仅仅对准共青团和青年本身。

    (2)关于为共青团的工作对象——青年服务的问题。首先是“青年”的界定。传统概念以14—28岁为限,大部分未走上社会,或涉世之初的“孺子”,所谓“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实际情况则不然。从年龄上看,未成年人只是一部分,而成年人是青年的主体;从职业上分,学生也只是一部分,而社会各类人员是青年的主体,其中有基层员工、普通百姓,也有高层领导、学者、专家、科学家和企业家。换言之,青年即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年富力强的中坚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时代的栋梁。他们中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构成了青年报刊内容上的层次性和多样化。

    仅仅把青年报限制在14—28岁之间的团员和未成年人身上,显然是幼稚的。由此,也可以想到,为当代青年——社会中坚力量服务的报纸,应当具有何等的权威性、影响力和超前意识。

    (3)地方青年报的优势。一般来讲,地方青年报刊独家新闻多,贴近青年,接近生活,反映民情,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大众易于接受。而这几点正是大报所缺乏的。不少大报,面孔严肃,内容单调,上情下达多,下情传递少,读者不大喜欢。最近我研究的结果,今后一些年,报业趋势是沿着这样一个轨迹发展的:大报要研究地方青年报,青年报要研究地方晚报;保持特色,互相融化。这就是报业发展的规律。

    第二个方面是报刊销售。(1)编辑是为了销售,销售具有两重性:报纸和广告服务。报刊作为商品,在生产—销售—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两个效益并存和两个需求增长,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增长,即社会需求增长和再生产能力增长。“报业产品,在现象形态上,主要是报纸和广告服务两类,分别在两个市场上向不同的购买者销售”(宋建武),我完全同意这一分析。从报纸销售流程图(附后)上看,报纸的市场销售是一个中心环节,由市场销售引起的信息反馈可以决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发行量反馈读者需求信息,为再编辑提供了信心和方向;二是销售可回收全部或部分制作成本的费用,为再生产提供了货币支持。发行量引起的市场效应,显示子报纸的使用价值和影响力,为第二种销售,即广告服务的销售提供了社会需求,一旦引发广告服务的销售潜能,报纸的扩大再生产即成为可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报纸销售行为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