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33节 我的报业经营观(提纲)(1)

第33节 我的报业经营观(提纲)(1)(1/2)

    崔恩卿

    一

    自196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30年。前19年基本上是从事教育和党务工作,做过一年小学教师,当过两年团区委书记,又从事多年党政机关工作。这期间,曾于1974年到1975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一年制大学进修班”学习。1983年奉命调入报社后开始接触报纸工作。转眼就是11年。这期间,又于1988年到1991年参加**北京市委党校三年制走读大学专科班学习经济管理专业,边实践边学习,既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机会把实践经验向理性提升,一举两得,这次学习的毕业论文——《浅议地方青年报业经营之道》就是多年经营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后来成为我从事报业管理的基本思路。

    二

    回顾担任报社社长的11年,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办了三件事。

    所谓两个阶段,是讲报纸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这一段经历了“面向共青团”和“面向中学生”两个过程,从1987年开始,逐渐转向社会各界青年,7年的探索得出一个结论——青年报必须面向社会,服务青年。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4年。这是《北京青年报》向传统观念冲击的阶段,有几个转折点:一是在1989年的**之后坚决落实市委指示,和团市委紧密配合推出一系列理论文章,扩大了社会影响,稳定了“军心”;二是1990年底报社提出了一个简明发展纲要,即以日报为目标的5年规划,这个规划规定了创办“周末”,逐步增加刊期向日报过渡的步骤;三是从1990年开始的以国情教育为开端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使我们的领导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四是1992年《青年周末》问世,异军突起,一鸣惊人,冲击了报业市场,引发了广告效应,扩大了北京青年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形成子“北京青年报现象”。

    所谓三件事是指规模经营。

    第一件事是青少年教育阵地的建设。首先是教育载体:经过13年的奋斗形成了以《北京青年报》为核心的三报一刊报业规模。《北京青年报》成为日报,《中学时事报》成为周报、《星星火炬报》和《星星火炬画刊》各为半月刊,《北京青年》杂志为月刊,覆盖青少年读者超过200万人,影响面近千万人次。其次是组织网络:近5年来已形成四条线,以北京市委各工委和各区县局党委为核心的党组织教育网络;以京津和华北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为核心的中小学德育和时事教育网络;北京市共青团组织网络;此外,还有一套信息网络,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联网,在各区县建立记者站,设立热线电话等等。这四条线组成了《北京青年报》的教育网和信息网,保证了《北京青年报》传递信息功能和教育引导功能的发挥。

    第二件事是经营实体的建设。现代报业实质上是产业,是实业。它有两重性,作为新闻单位,其社会功能是大众传媒。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监督功能,作为青年报,我们概括为“服务青年,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