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5节 国内报业经济的特点(2/2)

。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随时面临着“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局面。

    (二)报业投资大,赢利周期长。报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壁垒,不但是政治上,也有经济上的。2001年5月《京华时报》创办时投资5000万元;另据透露,《中国青年报》酝酿改版所引资金达两亿多。这表明报业的投资门槛相当高,属于大投资。

    报业赢利周期长,这也是业界和学界所公认的,《今日美国》是一份非常成功的报纸,但它自1982年创刊,一直等到1993年才实现赢利。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认为,投资创办一份报纸(或者注资对一份报纸进行改造)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实现赢利,三年实现赢利的报纸就属于成功的范例。

    这样的赢利周期显然比其他行业要长,它需要投资者具备相当大的耐心,需要经营管理者、报业领导者具备长远的目光、宽阔的胸怀和开创事业的精神,不为蝇头小利所困。因为急于赢利的报纸,往往会造成追加投资不足,无法健康成长,提早萎缩甚至夭折。

    (三)报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行业。许多报人都强调过,人才在报业当中的极端重要性。这里的人才既包括内容生产的采编人才,也包括广告、发行的经营管理人才,最重要的统揽全局、高瞻远瞩的报业领导人才。在本文分析“北京娱乐信报”诞生过程中曾提出报业的三种资源和力量,就是资金、刊号和人才。人才作为报业经济的重要一极,其重要性超出了其他行业。报业一般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其核心资源就在于其报纸品牌、无形资产,还有人才。每次报业大战开始几乎都以挖人和反挖人为序幕。

    人才在报业中的突出位置决定了报业管理比其他行业要更突出“以人为本”。报业的管理不能像工厂车间的管理那样,强调机械、标准的流程管理,强调工具型的集中管理,而应该是重视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

    报业无法用一套标准、硬性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员工,尤其是采编部门。报业经营的机动性很大,它无法用硬性制度“一刀切”。这要求报业领导者具备很高的协调、整合、驾御能力。一般来说,报业比较适合采用宽松、“模糊”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