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4节 崔恩卿回首报业改革路(1/2)

    崔恩卿离开北京青年报社给该报社留下了两份最大的财富是:

    (一)把《北京青年报》办成一份新闻纸。1990年底制定的“《北京青年报》五年发展规划中(1991-1995)”第一条就指出北京青年报要办成一张完全意义上的新闻纸,具体的战术行动是通过“两刊”起家进入市场,一开始崔恩卿的思路是“新闻+副刊+广告”,随着《北京青年报》逐渐成为一份有影响力的大报,抓紧实现转型,成为一份真正的新闻纸。在崔恩卿离开之前,他反复强调办“新闻纸”,这个观点当时带有很大的前瞻性,也促使《北京青年报》后来的成功转型。

    (二)摆脱了邮发的掣肘,走自办发行道路。正是崔恩卿在离开之前确定下来的发行战略——“自办发行”,使得今天的《北京青年报》在北京报业市场上把追赶者远远抛在后面。因为模仿一个报纸的内容比较容易,但仿造一支强有力的发行队伍却非朝夕之功。

    1996年,《北京青年报》的广告额达到8700万元,比1995年增长97%,北京青年报业总公司的总营业额达到了12029万元,首次超过一亿。北京青年报业大厦也在1996年年筹建。《北京青年报》还铺开了在全国的扩张计划,通过卫星传版在沈阳、西安、深圳开设分印点,和40家城市报签订了代发报纸的协议,《北京青年报》在全国范围内都拥有了一定影响力。

    崔恩卿涉足报业的经历伴随着整个《北京青年报》的崛起过程,从《北京青年报》开始,国内兴起了报业改革的热潮。

    在回顾整个报业史诗时代到现在的发展,崔恩卿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传媒从建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后的三十年,从1949年到1979年,这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办报时期,在计划经济形态下,报业的基本产业形态是“有报无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报纸处于卖方市场,报纸的主要特征是宣传、教育,传递信息也以宣传教育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提出,我国的报业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宣传改革开放,引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同时自身也在酝酿着改革。崔恩卿认为,这时候的改革开放还属于孕育期,好比人类的生产,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