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1节 《北京青年报》改革酝酿期

第1节 《北京青年报》改革酝酿期(1/2)

    报纸是记录历史的载体,有时它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翻开《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一书扉页的图片,可以看到1990年前后《北京青年报》的版面,以及当年报纸叫卖的情景,拍照者还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摄影记者卢北峰。读这些报纸版面其实是在读一段历史,读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人文风貌,那个商品还不甚满足的年代,简朴的人,诚恳的脸,奔突的渴望,一个社会经济腾飞的前夕。

    而那时的《北京青年报》,乃至全中国的报业,也处在一个腾飞的前夕。《北京青年报》,一份至今还被一些人视为“地方小报”的团市委机关报,却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卷起一阵报业旋风,捶响了中国报业改革的鼙鼓。这阵鼓声,终于渐渐地响遍了全国南北的各个城市。伴随着这鼓声,一批草莽时代的报业英雄也走上历史舞台。

    崔恩卿从1983年9月调入北京青年报社,一直担任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前后长达13年,这段时间是他最重要的报业实践时期,他的大部分报业经营观点都在这段时期形成。本章把13年的实践又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叙述。第一个时期称为“北京青年报改革酝酿期”(1983年—1990年);第二个时期称为“北京青年报迅速崛起期”(1991年—1995年);第三个时期称为“北京青年报成熟发展期”(1996年—现在)。

    截取“1983年—1990年”这段时间的根据是:1991年《北京青年报》创办了《青年周末》,在市场上马上引起反应,并一直飞速上升;1983年到1990年之间,则是《北京青年报》改革酝酿和准备期。从观念、机制、人才团队等各方面,北京青年报社(原名为北京青少年报刊社)作了很多改革,为进入90年代的全面改革做好了准备。

    《北京青年报》是共青团北京市委的机关报,它的成长历史几经周折和坎坷。它的前身是1949年3月21日创刊的《北平青年》,《北平青年》一开始只是当时《北平解放报》(原《人民日报》北平版)第5版的一个专版,《北平解放报》终刊后也曾单独出版,在出版了第38期之后暂时停刊(1949年12月5日)。1950年1月16日《北京青年》第39期以双周刊的形式复出,到了1950年7月10日,为向筹建中的《中国青年报》输送干部,《北京青年》按指示被停刊。1955年7月1日,《北京青年报》创刊,为周刊,每份定价三分钱。1957年9月27日停刊,部分干部参加《北京晚报》工作。1958年7月1日,《北京青年报》复刊,并把停刊时的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每份定价两分钱。1960年7月29日,因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北京青年报》又宣告停刊。一直过了20年,到了1980年9月16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决定,批准《北京青年报》复刊,1981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正式复刊。

    从对《北京青年报》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北京青年报》经历过四次停刊。这份报纸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占有的政治资源不多,在某些时期它的出刊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北京青年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一张“主流”的大报,而是一张弱势的边缘性报纸。

    1983年秋崔恩卿被调任为北京青年报社社长时,《北京青年报》刚刚复刊两年,是一份全国发行、周二刊的报纸。

    12年后——1995年,当《中国报刊月报》采访崔恩卿时,对他刚调到北京青年报社的情景记述道:

    “就职之日,正当中秋。是夜,月华满地,而崔氏之心未可名状:报业于崔,乃全新领域,三二十人,挤于市委大院一半地下库房,欲成大业,实任重道远也。”

    革命的角色决定了崔恩卿的突围常常从地下开始,十七年后,他把《戏剧电影报》改版为《北京娱乐信报》,也是从一个地下室开始。

    很多访谈文章提到,崔恩卿不是“科班出身”,言下之意是他原来所学并非新闻学。但仅仅经过两三年时间,他对报业认识的深刻就已经超过许多同时代的报人。现今翻看他在1986年、1987年发表的社内讲话,当时他对报业经营规律的认识是非常先进的。他在1986年题为《变革观念,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自立》的报社讲话中,有大段关于报纸属性的论述,他指出报纸既有社会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报纸是社会效益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