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 中国制造的“天花板”(2)

中国制造的“天花板”(2)(1/2)

    早上10点钟,20岁的广西姑娘韦姣祝加了夜班之后,拖着沉重的步伐从注塑车间回到位于顺德南头的租屋。两年前,她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到格兰仕,从事微波炉包装工作。“这里工作很辛苦,手经常被划破。”她不停地摸着手上的老茧,三块创可贴也没有包住剩下的两处伤口。

    像韦姣祝一样在格兰仕工作的工人有23 000人之巨,大多来自广东、广西及四川,他们支撑着格兰仕的低成本。这里平均月工资在800元左右,熟练工人为1 200元,一个夜班补贴在3.5元人民币上下,而跨国公司工人的收入基本上是他们的20倍;另一方面,中国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为格兰仕提供了人力资本,格兰仕员工的平均年龄在25岁上下,而在欧美,40岁上下的成年男子成为生产线上的主力军。

    这是一番完全不同的生产线景象,格兰仕的年轻人在难以承受的劳动强度下创造让世界吃惊的速度。在1万平米的冲压车间内,530台机器同时期转动的轰鸣声丝毫没有影响到工人,他们神情专注地重复将钢板冲压成形,一个熟练工人每小时能够做到700~800件,而在隔壁厂房现代化的冲压设备基本上只能维持在600件左右。“机器的速度是固定的,而人的速度是可以提高的,有时候人比机器快一半还不止。”冲压车间王主任说。

    “我仿佛在这里看到了二战后的日本。”一位东芝的老总在参观格兰仕的工厂后感叹道。格兰仕三班倒24小时开工的生产方式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虽然松下的微波炉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90万台,但仍然只是格兰仕的1/8;而格兰仕采用严格的计件工资制,如果速度无法提高就意味没钱可挣,“而我们的竞争对手通常只能做到一半的产量。”王主任说。

    长期以来,人是格兰仕保证世界工厂领先的最核心优势,然而这种优势正在接受挑战。2005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