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 祭坛上的中海油(3)

祭坛上的中海油(3)(1/2)

    随后,傅成玉更开中国商业领袖之先河,首次在西方媒体上亲自撰文表明立场。在7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刊出的“美国为何担忧”一文,他针对美国社会对此次收购的种种疑问,做出了一一阐述,他再次重申中国公司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公司就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首要的驱动力量是经济利益”。

    中海油的第一波攻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傅成玉发表文章的当天,《华盛顿邮报》以“一场应避免的战争”为题发表的文章详细分析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为什么不会给美国带来威胁。它得出的结论是:中美关系是更重要的主题,如果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威胁对待,那么中国就真的可能变成美国的威胁。同一份报纸上的另一篇文章则指责美国在自由贸易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

    2005年7月6日,优尼科董事会告知中海油,它将考虑撤回对雪佛龙收购协议的支持,转而有条件地支持中海油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CFO杨华兴奋地回到北京,向傅成玉汇报成绩。

    中海油逆转

    利用媒体引导公众了解收购的事实,这仅是第一步,而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舆论敦促美国政府加快审批其收购,借此提升优尼科股东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中海油的收购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审批。

    中海油希望抓住并赢得这一收购进程中的转机,在随后提出的收购建议合同中,中海油列出了一系列包括美国业务在内的分拆计划,并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说将考虑引入私人股本投资公司,以便在成功收购优尼科后,帮助公司顺利完成与这家美国能源企业的整合,潜在合作伙伴可能包括美国的凯雷集团(Carlyle),或者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Temasek)。

    但对手的攻击很快转向了另一个角度:国家持股70%的中海油是代表中国政府与雪佛龙进行不公平的竞争。2005年7月12日,雪佛龙CEO戴维·奥赖利针锋相对地在《华尔街日报》傅成玉撰文的同一版发表文章称,雪佛龙强烈支持自由贸易,但自由贸易应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一个由政府提供资助的竞购者在自由开放的并购市场上不具备合法性。

    这一招可谓击中了中海油的软肋。“就因为中海油是国有,所以美国有很多人在担心这是中国政府在购买优尼科,”汤盖文指出,“尽管事实上中海油在用自己的钱做交易,它的大部分贷款都执行商业化的利率,中国工商银行、高盛、摩根大通为中海油收购提供的贷款都执行商业利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海油前高管和一名参与过中海油海外上市的投行人士都承认,中海油的收购的确有政府参与的成分。“这是中国的国情。”这名前高管说。而该名投行人士则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利益总要高于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