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 合资基金:鲜花还是陷阱(2)

合资基金:鲜花还是陷阱(2)(2/2)

ast)最近对券商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即使是财务相对健康的50家券商,2004年也总计亏损47亿元人民币。而业界也在盛传政府正在计划出资600亿元人民币(合72亿美元)援救证券业的一揽子方案。由此可见,汉唐与澳大利亚首域集团的姻缘难续应该不会只是一个个案。

    只有短短7年历史的中国基金业,总是在好运与厄运中震荡轮回。

    被外资及分析人士数次用以佐证中国基金市场潜力的是这样两组数字:

    一是居民存款与投资的比例。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已超过10万亿元,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存入银行储蓄的比例为84.5%,只有15%左右用于投资,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美国居民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只占23.6%、英国21.5%、德国37%。

    二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截至2004年10月,基金的总规模已经接近3 000亿,而股市市值仍有4万亿,即使加上券商、保险资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机构投资者比例仍有增加的潜力。以美国为例,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量的80%和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量的60%来自机构投资者。

    对比中国的情况,作为机构投资者主力军的基金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是可以遐想的。

    湘财荷银挂牌不到两年已经实现盈利,这比起很多行业来说,盈利周期相当短暂,例如投资一家寿险公司,盈利周期为8年左右。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海通证券和比利时富通集团共同成立的海富通基金公司的业绩更是一度让富通基金喜笑颜开。2004年,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的首发数量达到131亿,令业内人士都大吃一惊。如果按照1.5%管理费率计算,海富通一年的收入接近2亿,已经超过了1998年年初就设立的一些老基金公司。

    “外资纷纷进入是否一定就会赚到钱,我不想做评论。但是海富通2004年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从长远来看,基金公司背后的背景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公司的治理和品牌。”林伟萌说。

    2003年基金业出乎意料地景气,令2004年初的各类基金快卖疯了,在东莞,因为银行资金转账不方便,许多人都是在这个银行取款后,转身背着一大麻袋钱到另一个银行排队买基金。但是随着股市持续低迷,基金业在2005年的发行就急转直下,甚至行业利润被整体摊薄的情况已经出现,基金公司越来越多,而市场大势不佳,行业正在走向微利时代。

    国内基金业的行业利润来自管理费,而管理费和基金业绩并不挂钩,只和规模有关,一家基金公司的盈亏平衡点为5 000万元管理费。但是最近,一向不论业绩如何,旱涝保收的基金管理费开始被撼动。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和天治财富增长基金发行时,分别在相关发行文件中承诺,如果单位资产净值低于价值底线,基金管理人将从下一日开始暂停收取管理费,直至单位资产净值不低于价值底线。尽管管理层并无近期对基金管理费模式进行改革的意向,然而从行业发展来看,放开管理费率恐怕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基金合资外方进入的成本显然也在加大。

    2003年、2004年,湘财荷银、招商基金为首的合资基金公司问世,随后海富通、国联安等合资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其中,湘财荷银采取了存量股权转让的方式,其他的公司大都采取了共同新设公司的模式——进入成本较低、谈判简洁,这是彼时外资进入的首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