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走不出去难走出去更难(1/2)

    据国家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境外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137.8亿美元,实际投资93.4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签订对外劳务合同金额295.2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273.4万人次。上述数字,是中国近几年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它比起日本全球出击的成果仍然小得多。首先,日本的跨国企业超过十几万家,是中国海外企业的20倍以上。另外,日本在海外总资产达到32046亿美元,其中13200亿美元为掌控各国的金融债券,其它18766亿美元是直接投资海外制造业和不动产。有专家认为,日本每年从海外获得的2000亿美元净利润,相当于经营20000多亿年产值,约占日本国内总产值47496亿美元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日本国内企业倒闭一半都不可怕,反正它有庞大的海外资产撑着。例如,目前,世界100强中跨国集团有23个是日本企业,其中伊藤忠株式会社等年产值都在1000多亿美元以上。由此可见,中国企业牛气不得,尤其是优绩上市公司有了钱以后不要停止不前,眼空四海,目中无物。其实,要想挤入世界100强跨国巨无霸大企业还早着呢!

    神州数码郭为曾经谈到,今天提出基业长青的概念对于中国企业太早了一点,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还根本没有适应WTO以后世界市场的经济规则。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真正解决融入全球化竞争的问题,更无法言及企业内部达到国际管理水平,达到基业长青。

    的确,几年来中国企业对于市场的争夺已经越来越激烈。几年前从新浪出来自己创业的王志东也感叹,现在进入市场的门槛已经大大提高,以前也许你十几万就可以创办一个企业,但是现在十几万是什么都做不了,企业筹备阶段就得准备几百万,一旦启动,就得需要上千万的资金。

    全球化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但是,中国企业真正感受到全球化生存和竞争环境的滋味,还是在最近两年。现在我们真切地看到,跨国资本的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经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本土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比想像中艰难。中国公司现在经常碰到海外的反垄断法、反倾销法,还有来自各个行业标准的压力,行业集体出问题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对于融入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而言,2004年具有代表意义。接二连三的遭遇,在显示国际化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一块难啃的蛋糕摆在它们面前。中国的经济学家另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自己头上有一个无形的屏障,怎么也无法突破,这就是“全球化天花板问题”。

    对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的天花板是如此的低沉。20余年的“以市场换技术”让我们始终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汽车业就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例,不仅先进技术没学到,市场也丢失殆尽。想想也是,核心技术是外国公司的命根子,岂能传授他人。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只好搞OEM(代工)类的低层次生产,做外国企业的生产车间。而一旦意欲谋求世界市场,便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壁垒,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大棒随时恭候,反倾销的不合理诉讼也会让你疲于应对。我们看以下案例:

    2004年12月初,就曝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航油(CAO)因违背套期保值原则,越权违规炒作,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过去7 年里,中航油净资产神话般地增加了761倍;但仅仅几个月时间,大厦就坍塌了,资不抵债的中航油,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2004年12月27日,传出中国彩电业巨头长虹在美被骗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的消息,作为国企绩优股龙头的长虹将首次出现大幅亏损,股票当日临时停牌;重新开盘后,连续两天跌停,长虹遭受了有史以来的重创。

    2004年12月8日,联想以价值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PC鼻祖IBM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然而,由于全球化运作经验的缺乏,与IBM整合的艰难之旅,摆在联想面前的这些难题,使其国际化之路充满变数。没有人敢断言并购一定能给联想带来灿烂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