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大浪淘沙也淘“砂”(1/2)

    管理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时刻都在经受着淘汰。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被淘汰,美国每年被淘汰的企业大概为10万家,淘汰数大约只有我国倒闭数的1/10,若考虑到两个国家在企业总数上的差别,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

    通过调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企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成长,也经历了两次大的淘汰:1989年淘汰了一批甚至存活了10多年的小乡镇企业,而1993年至1994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软着陆”,淘汰了一批暴富企业。如果说,这些中小企业是被大浪所淘的“沙”的话,那么,那些如南德、巨人一样的稍微大一些的“砂”,仍然没有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这些企业在迅速膨胀并饱受赞誉后,一样轰然倒塌了。而另一批风格稳健的企业,如海尔、联想、TCL,终于在1990年代中后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不仅成为中国商业界的标杆与代表,更显现出不输于国际业界巨头的生命活力,难能可贵地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淘汰。但是不可否认,它们必然仍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核心竞争力仍简单地建立于成本和渠道上。难怪柳传志曾经在2002年时说:“我从1984年创办企业,18年间和我同台领过奖的  许多知名企业家,今天回过头去看,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

    我们再看一下那些大型企业,也就是被我们誉为“砂”的公司的命运。仅在2004年,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就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灾多难。全国500强企业最明显的特点是除了入围门槛大幅度提高外,有101家“新面孔”荣登排行榜,这也意味着有101家企业退出了排行榜。仅仅一年时间就有20%的换位率,可见中国企业地位动荡之剧烈。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的企业明年还在500强名单之内?可见我们中国企业领导者肩上的担子不轻。在这一年里,关于失败企业和企业家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不绝于耳。从三九集团原董事长赵新先到创维集团原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从健力宝的张海到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从德隆系原总裁的唐万新到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我们可以有太长的名单罗列……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眼里和心目中的骄傲,曾经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金刚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