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对症下药(4)(1/2)

    摧毁日产的集团企业联盟远比关闭工厂的收益要来得更大,但是这项行动势必震撼日本商界、新闻界及舆论大众。直到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前,集团企业联盟一直和终身职(限于大型企业)被视为是支撑日本经济的栋梁。集团企业联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主导企业运作,但同时也确保企业在此一体系内拥有稳定坚固的贸易、金融及人脉关系。这种经营模式并不局限于几家最具规模的日本工业厂商,三菱、住友、三井也直接承袭了“财阀”经营方式,就是这些超级企业聚合体支撑起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在工业及军事方面的力量。所有稍具分量的企业都必定属于某个集团企业联盟,因为集团企业联盟可以确保其银行资金来源,特别是主要的大银行,还可以聚拢其子公司、供货商及下游顾客。集团内的各个成员均交互持股,讯息与人员也互相支持;销售据点紧密连结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以便排挤竞争者及潜在对手。以日产为例,其周遭便至少有超过一千四百家的公司加入这个以汽车制造厂为中心而发展出来的财务合作体系。

    至于如何瓦解日产的“集团企业联盟”,我们从一开始便表明立场,所以并未引起恐慌。看见我们继续保持主顾的关系,其他人也都安心了。我们处理股权的方式非常明确而干脆,而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我们非常留意新的持股人,看看他们是否因为认同我们释出股权的原因而认股,看看他们是否愿意全力支持公司的政策。我们并非露天叫卖,但是整个释股的成果让人印象十分深刻。最后公司筹措到五千亿日元,并且达到先前所设定的目标。一开始我便说绝不会做出任何有损振兴计划的事,在这一方面,我绝不妥协;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商量,不过若是要求重新考虑振兴计划则免谈。所有的游戏规则一开始便很清楚,那些要求考虑的人很快便发现他们的论点站不住脚,也知道抗争毫无意义。我们在内部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这对整个计划的推行有极大的帮助。

    该计划的执行方式应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关键:既不是由公司高层向下强制发号施令,亦非任由基层随性发挥,因为后者往往难以在内部形成共识。戈恩采取的是折中的方式:一方面仍由高层拟定方向,而施行办法则由大家集思广益。但指令下得很快,绝不能陷入“日式协调”的泥淖中;这种只要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就不能进行下一步动作的想法,实在是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想法。然而很多成功的日本大企业,风格都很强烈,不管是老板或各级主管,完全不在乎所谓的惯例,常常是他们说了算,而他们也很擅长这种权力游戏,所谓的协调只是好听的说法。再回过头来说汽车制造业,大野耐一,这位丰田生产制度的创造者就是个十足才华洋溢却暴躁易怒的暴君,随时都在威吓,有时甚至会粗暴地中止合作关系。艾德华·蓝谷德(Edward Reingold)就曾在其著述中这样形容:“真是一位独裁者,强硬又霸道,在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