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7篇 军争(4)(1/2)

    曹刿避锐击归大破齐师

    春秋时代,鲁国和齐国在长勺展开会战。

    鲁庄公想立刻展开攻击,被大将曹刿拦住了,等到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才对庄公说:“现在可以攻击了!”一仗下来,齐军大败。庄公想乘胜追击,又被曹刿拦住;曹刿仔细察看了齐军战车败逃的痕迹,又爬上战车前的横木,瞭望了一番后,对庄公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又一次大败齐军。

    事后,曹刿解释两次大胜的原因:

    “打仗最主要的凭藉是靠勇气,但勇气会有强弱的循环。第一通战鼓是提振士气,气势最旺,第二通战鼓就会逐渐衰落,等到第三通时,就会荡到最低点。我们之所以在齐军三通战鼓后出击获胜,是因为他们的气势最低时,正好是我们气势的最高点啊!”

    曹刿接着又说:

    “齐是大国,兵多将广,用兵难测;他们败退时,我怕有伏兵,所以不赞成立刻追击;等到确定他们车痕混乱,旌旗歪斜后,知道他们是真败,才敢追击而获胜的!”

    所以,聪明的兵家,在敌人气势最锐时,一定要避开;因为气锐代表实,实就是强,这时候展开攻击,就是击敌之实,肯定占不了便宜,说不定还吃大亏;最好是等敌人气势,由高点滑落至最低点时再开打,形成避实击虚,这就是“气势较量战术”。

    此治心者也的治,在这里是较量、匹敌的意思。

    以治待乱的治,这里的意思则是训练有素或规律的意思。

    以规律面对混乱,以沉静面对喧哗,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素质较量战术”。

    治和静都是训练有素的结果。治的现象是:面对即将来临的恶战,还能从容如常,按表操课,静的现象是,不管敌人如何大声叫嚣,杀声隆隆,仍能不动如山,沉稳以对。一支治而静的军队一定军纪严明,令必行,禁必止;这样的队伍,心理素质一定好,不会轻易受到敌人挑衅、叫嚣而影响战力,这就是“心理素质较量战术”。

    先赶赴战场,事先布局休整,在安定状态下,士饱马腾地等待远道而来、又饿又累的敌人,这就是“战力较量战术”。

    不挑战军容壮盛的部队,不攻击实力强大的敌人,这就是“权变灵活较量战术”。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道理很简单,由低攻高,逆势又费力;由高打低,顺势而省力。前者对抗地心引力,后者顺应地心引力;优劣之势,自然极为不同。

    诸葛亮说过:

    “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敌从高而来,不可迎之,势不顺也;引至平地,然后合战。”

    由下仰攻高点处劣势,所以,兵家无不想尽办法,居高临下。

    背丘勿逆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