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7篇 军争(3)(1/2)

    吴起:军令比勇士重要

    战国名将吴起有一次领军与秦军对阵,在攻击令尚未下达时,有一个军士自恃勇猛,独自向前砍杀两个敌人首级试图求赏,吴起不但不赏,反而下令斩首。部将劝道:“这人是勇士,不能杀!”吴起冷冷回道:“军令比勇士重要!”

    吴起不但是战国名将,更是人类史上最有谋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凭藉的就是高人一等的谋略,而他的战略之所以能彻底施行,关键就在于令必行、禁必止的军令。

    吴起的话一点都没错,打胜仗靠的是军令,不是勇士。在军令之下,人人都会变成勇士;而求勇士易,求军令难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气就是气势、勇气。这是打仗时,士卒争战求胜最重要的凭藉。

    心也是气势、勇气,但更重要的是指将帅的心理素质。

    胜兵之道,在于打击敌人三军士卒的气势、勇气,挫折敌军将帅的心理素质。

    历史上的兵家,向来把提振士卒的士气做为致胜的关键点。有士气的军队就会有气势,气势能让人勇往直前,震慑对手,先声夺人。面对这种军队,聪明的兵家,都不会硬碰硬,而是想办法把敌军的士气先压下来后再打。

    三军需要士气以便在争战中求胜,对三军的统帅者而言,胜负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则在于心理素质。

    统帅与三军之间的关系,就好像牧羊人与羊群,因为羊群以牧羊人的意志为依归。所以,在两军对峙而情势险峻时,如果将领表现得意态从容,胸有成竹,则士卒就不会心慌意乱;反之,士卒的气势就会崩塌,未战就先败。所以,很多高明的兵家,就会找机会“擒贼先擒王”,若是不能擒到“王”,也会想办法挫折将领的心理气势。只要将领的信心受到打击,士卒在心理上就会“群龙无首”,仗即使还没开打,但已先赢了一半了。

    参合陂之战,后燕王慕容垂令太子慕容宝率八万大军攻打北魏,北魏主拓跋珪不愿与慕容宝硬碰硬对决,坚壁清野,不与之交战。慕容宝来势汹汹,却找不到敌人主力决战,气势已弱了一半;正在狐疑时,拓跋珪又趁机大放慕容垂已死的谣言;慕容宝急着回师即位,更无心恋战。在心理素质连遭两次严重打击下,在参合陂被拓跋珪偷袭,最后全军覆没。

    历史上,以夺敌军将领之心而致胜的战役极多,但我们不妨把“将军可夺心”扩大来看,这种战术不仅在战场上可用,若能在政治上运用,成本更低,效用更广。

    唐雎夺气挫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