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2节 海外孤军奋战(1/2)

    海外孤军奋战

    回顾这段历程,可以综合出几个自创品牌与国际营销的心得。

    首先,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台湾企业在发达国家设据点、管理当地的人,企业文化的说服力原本就比较弱,也较难找到好的人才为企业效力。但如果企业海外据点的成员在十人以下,管销费用低,作业形态单纯,不牵涉广告、赊销,问题也不会太大。宏碁自创品牌初期得以顺利推展的原因便在于此。

    然而,当海外据点规模随市场成长而扩大后,因距离所产生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比之当地同业,管销费用大、管理效率低,竞争必然落于下风。即使实力雄厚的日本索尼,在购并美国电影公司之后,也同样亏损累累。但是,日本企业拥有独霸世界的制造力,就算营销管理能力稍差,也能够撑过去。但是,台湾企业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以宏碁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竞争对手不仅包括欧美电脑业巨人,还包括当地业者。夹在强龙与地头蛇中间,如果要以他们的手法来竞争,必得扩大库存、赊销量,如此一来就弱化了自身的竞争力。如果不这么做,而选择和其他台湾企业一样,只管生产、出货,单赚生产的微薄利润,将其他的附加价值留给海外的进口商去赚,问题虽然小得多,但这不等于荒废了多年建立市场的心血,重新走回头路吗?

    因此,当1992年宏碁在美国发生亏损时,记者一再追问:“宏碁要不要从美国撤退?”我就坚决表示:“绝对不撤退,一旦撤退无异于倒退十年。”因为如此一来,不但前功尽弃,士气遭到打击,而且若要卷土重来,还得耽搁十年。

    在强敌环伺下,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拼战已是不易,出师不利也在所难免。遗憾的是,来自台湾的助力几乎为零。不但官方相关单位管制多于协助(详见第七章),而且台湾大众与媒体也多为批评,不能理性分析亏损究竟是有效的学习代价,还是择人不当的浪费。台湾企业国际化能力本来就弱,加上各方的反对声浪,要想赢得市场,真可谓备尝艰辛。

    当然,这并不表示台湾自创品牌完全没有胜算的可能,而是说要更努力、更有策略地突破瓶颈。宏碁采用“结合地缘”的国际化策略,就是另辟蹊径。这样一来,不但有当地伙伴一同分摊风险,而且他们熟悉门路,比较能掌握节省成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化之后,才能招徕好人才为宏碁效力。

    欲速则不达

    自创品牌是一条艰难的路,路程远、回收慢,但却是打通营销瓶颈的重要关键。在担任台湾自创品牌协会理事长期间,我常常以这段话和会员朋友共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已经没有犹豫的时间了,只有及早下定决心,一步一步塌实地往前走。”

    这些话听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却是宏碁一路走来最深刻的体会,它包含几个关键词:“及早”、“决心”、“一步一步”以及“塌实”。在此,我将这四者分成两方面来谈。

    首先,自创品牌是长期工作,不是非赚即赔的买卖,所以不能孤注一掷。它就像长程赛跑,最终目标是要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追求瞬间速度,所以必须运用策略调整速度。如果半途冲得太快,将体力耗尽,最终只能退出比赛。台湾企业自创品牌遭到挫败,有许多正是因为操之过急而后继乏力。

    例如,光男公司曾在网球拍产业自创品牌而且颇有成绩,但之后又选择跨行科技业,这就如同马拉松选手分心去参加十项全能,而且扩张过于迅速,造成体力不济,结果没有完成任何一项比赛,导致前功尽弃,造成让人非常遗憾的结果。

    但是,实际运作的困难是,在自创品牌之初,企业往往无法预知自创品牌需要消耗这么多力气。宏碁早年把战线拉到海外,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因此,“长期经营”是个基本概念,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凭借着经验与对自我实力的了解—究竟体力如何,距离目标还有多远,以逐步调整前进的速度。

    曾有人贴切地比喻,自创品牌就像在许多座山头间跳跃前进,如果不能一跃而上就会掉落山谷,投资也等于白费;因此,企业必须准备充分,一举过关,再就地培养实力,准备下回的跳跃。

    因此,我认为自创品牌有几个要件:制定阶段性目标、看得远、出发得早、小碎步前进、体力不济立刻稍事休息,而最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要放弃。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其次,企业要避免自我膨胀,更要自觉地稳扎稳打。

    企业在自创品牌之后,媒体报道多,知名度较高,甚至外界的评价也会比较高,但企业主千万不能存有炫耀的心理,做出炫耀的举动,更不能错估自己的资源与实力,去从事超过自己能力的投资或其他活动。

    这就像运动选手在满场观众的嘘声与掌声中比赛,除非自己的稳定度够高,或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否则必然会紧张失常,或是得意忘形。企业在自创品牌之后,就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下面,一举一动都备受注目。偶有佳作,会有一片溢美之赞;但若是出差错,也会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