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9节 塑造企业形象(2/2)

表作。

    企业塑造创新形象的最佳时机,莫过于推出有力的新技术或产品的时候。AcerPAC获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焦点产品”;而宏碁64位个人电脑问世之后,《远东经济评论》与美国《商业周刊》分别以“亚洲的王牌”与“超越追随、领先群伦”两篇报道,肯定宏碁的成就。

    在诸多创新当中,“渴望”家用电脑更是为宏碁大幅提升形象提供了重要契机。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中被评论为“为家用电脑重下定义”的渴望家用电脑,由于外形大胆突破,功能领先同级产品,很快就吸引了国际媒体的注目。如CNN等多家电视网、《华尔街日报》、美联社、路透社,都撰文介绍这项产品。这使得宏碁完全摆脱了“30%off”的定位形象,与康柏等电脑巨人的价位差距也拉近至3%。

    穷人营销手法

    多年来宏碁致力于形象的提升,固然投资了不少钱,但相比之下,投入的精神更为可观。我称这个精神为“穷人营销手法”(poormanmarketing),也是“穷小子文化”的具体实证,简单地说就是“众口铄金”。

    以资源来说,宏碁是不可能像可口可乐一样,耗斥巨资,大打洗脑式的广告的,宏碁的策略是用不断翻新的新闻事件,传达相同的精神,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建立一致的形象。虽然宏碁在美国市场受限于知名度,要突破众多电脑巨人的强势广告,不得不采取做大量广告的手法,但在日本与第三世界国家,媒体对宏碁的报道相当频繁,曝光率不比在台湾时低,所产生的效益比广告大得多。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媒体是不可能帮企业传达一成不变的信息的,他们要的是新鲜的东西。因此,塑造形象必须有心,持之以恒地通过各种有吸引力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不断反映同一个形象。例如,宏碁早期因技术创新而吸引媒体的注意,而近两年,管理的创新又成为媒体报道宏碁的重点。如果宏碁没有持续地在创新议题上推陈出新,媒体会失去报道的兴趣,社会大众也可能早就遗忘了宏碁。

    形象要有定位,而定位要符合企业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承诺与能力,绝不是靠短暂的新闻炒作与包装就可以做到。为了短期目的所作的宣传,不但效果有限,还可能造成负面的结果。

    我们常见企业为了股票上市或促销等短期目的,通过媒体做过度的宣传,日后一旦出现与宣传不一致的信息,就会冲淡先前塑造的形象,甚至会造成社会大众与媒体的不信任。

    结合地缘,提升形象

    塑造形象必须靠长期策略,而在国际间塑造形象,更需要缜密的思考。关于这一点,有两个经验值得和大家分享。

    1986年宏碁领先IBM推出386电脑,突破以往追随IBM的形象,颇受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体与学术界好评。

    但另一方面,1991年宏碁发展出独步全球的“矽奥技术”,我特地前往纽约,向《华尔街日报》与《商业周刊》等媒体宣布这项突破时,并没有获得回响。因为这不是美国人的成就,美国的读者没有切身感,其重要性因而被打了折扣。因此,同样是技术创新,美国企业与非美国企业在美国所获得的肯定有天壤之别。

    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这也是宏碁策略改弦更张,实行“全球品牌,结合地缘”策略的原因之一。

    乍听之下,“结合地缘”与塑造形象的关联性似乎不大,但事实上,却是突破“台湾制造”刻板印象的重要策略。对发达国家而言,宏碁实行当地化经营,又是当地的上市公司,当地人就没借口挑剔宏碁的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当地化,让当地伙伴拥有过半数的股权,宏碁虽拥有国际性品牌,却没有一般跨国企业经济侵略的做法与形象,消费者更愿意接纳宏碁这个朋友。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个创新的管理模式,宏碁再度吸引了国际媒体的注意力。

    《世界经理人文摘》称宏碁这个策略为“第四种国际化模式”,将其与美国、欧洲、日本的国际化模式相提并论;哈佛大学把宏碁列入“企业国际化的杰出个案”;《日本电脑》杂志将宏碁誉为“将改写明日电脑产业的教科书”。由于媒体的肯定,《时代》与《亚洲商业》等杂志更分别评选宏碁为“台湾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企业”与“最受赞赏的亚洲高科技公司”。

    为了有效突破“台湾制造”的刻板形象,宏碁可说是费尽心思,研究出一系列的策略,也得到了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