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0节 重建“台湾制造”的印象(1/2)

    重建“台湾制造”的印象

    根据我的经验,只要策略正确,朝着既定方向努力,许多无形资产的创造及形象的建立只是举手之劳,所费成本并不高。但让我深感遗憾的是,直到今日,台湾企业把握这个窍门的人仍然太少,因为大家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小心在意地营造。

    在1995年盖洛普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评价排名落后于中国大陆,这结果引起官方与企业界的一致关注,但他们却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台湾并非没有好的产品,洛杉矶奥运会所采用的帽子就是台湾制造的产品;全世界每三部电脑就有一部是台湾生产的,专业杂志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一般大众并不知道这些评价;而电影《致命的吸引力》拿“开花”的台湾制雨伞嘲讽,却是全球观众都接收到的信息。

    影响台湾产品形象的还不只是产品本身,例如,“犀牛角事件”等环保议题,引起国际环保团体的抵制,就连带波及台湾企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MadeinTaiwan”的形象是长期累积的结果,若非一再加深印象,负面形象不致如此牢不可破。所以,台湾形象不好,是几十年累积的结果,谁也无法在短期内扭转。

    而造成台湾企业长期负面形象的成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许多质量不佳的产品,大多打着台湾的品牌,而好的产品,因为代工生产的缘故,打的却是外国的品牌;第二,虽然有好的东西,但缺乏大力宣传,虽然近几年台湾官方开始在国际市场打广告,但效果非常有限。事实上,只要稍稍留心各种政策导向,就不难发现其中传达的信息很难让人听得进去,这显示出台湾官方的沟通能力实在有待提升。

    提升台湾企业的形象,要从重建台湾的形象做起。第一件事,就是要赋予台湾新定位。1989年,我在台湾官方的一场演讲中,提出“科技岛与世界公民”的概念,就是希望帮台湾定位。科技岛的目标,不只是发展科技产业,还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提高生活质量及交通电信网络的普及。

    现在台湾正推动“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其中包含六大中心,但我认为外界很难了解这么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形象,这必须有一个主导的中心扮演主要定位的角色,去带动其他中心的落实。我认为,最适合的“龙头中心”应该是高科技的制造与研发中心。

    这并非科技人的本位主义,事实上,台湾科技产业多年奠定的基础,已使其在国际间获得了比金融、交通等其他领域更多的认同,而科技的提升也有助于其他产业的升级,至少它象征着台湾向高质量迈进的正面形象。

    假如我们能集中资源建立这个形象,整个台湾的形象也会被全面带动。就像一个人有某些过人的优点,对整个人的形象都有帮助。

    当我提出“科技岛”的想法之后,国际媒体如《财富》、《商业周刊》也曾针对这样的概念加以报道。如果官方和民间都能继续讨论、阐释,并进而落实这个想法,媒体也会不断报道,这个概念就会变成台湾的定位,对台湾应有相当帮助。

    品牌无国籍

    当然,企业界也并非没有努力的空间。台湾产品如果有好的包装、好的沟通,还是能突破现有形象的。

    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在现今的商业活动中,商标不仅逐渐变得无国籍,甚至已有跨国际的趋势。例如索尼所推广的“MadeinSony”形象,宏碁也正在三十几个国家推展“MadeinAcer”的概念(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宏碁的海外事业股权当地化,自主权更高),因此,企业开始有机会突破原始生产地的刻板印象。

    因为台湾产品形象不利已是既定事实,因此,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能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而且制造地点遍布各国,从短期来看,可以降低台湾制造的形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期而言,则能顺势改善世界对台湾的印象。

    宏碁开始迈出国际化的脚步时,就已经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在创业的第三年,我们一度想把总部放在美国硅谷,但考虑到形象必须靠企业不断活动来建立,而宏碁的决策与活动都在台湾,单把总部搬到硅谷,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放弃这个念头。事实上,过去的佳佳科技就曾经运用这个策略,以ARC(AmericanResearchCompany)为名,将总部设在硅谷,在台湾运作,成立初期得到了许多帮助。

    宏碁没有实行这个做法,但运用了这个概念,刚开始并不去强调台湾生产。有成果出现时,就塑造全球企业的架构,然后再慢慢让媒体了解到,台湾企业能创出这样的局面,和欧美企业平分秋色,是值得给予正面评价的。现在,从某些层面来看,台湾企业的形象反而成为宏碁的优势。

    但整体来说,台湾给外界的总体形象仍是负面的多一些,因此,我们也不希望扛着“台湾制造”的牌子到处造势。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台湾企业一起加入成为第三世界表率的行列,如此,对“台湾制造”的形象有极大帮助。过去日本产品也曾经形象恶劣,但通过为数众多的企业一起努力,让全球的人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