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9节 塑造企业形象(1/2)

    1995年可说是宏碁国际形象的丰收的一年,除了继续蝉联“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台湾品牌”之外,还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能够持续企业开创精神的亚洲新巨人”,而在《远东经济评论》(FarEasternEconomicReview)所策划的亚洲年度领导企业选拔中,宏碁首度取代台塑,成为台湾的领导企业。公司的表现让我也沾了光,获得国际上颁发的多项“年度企业总裁”奖。

    这是多年来挥汗播种,从瘠地里耕耘出的一点果实。

    回想1981年,当我们开始在海外推广第一项自创品牌产品—“小教授一号”时,收到一封新加坡进口商的回函,信上写着:“台湾不是生产电脑的地方,我没兴趣。”宏碁就是在如此完全被否定的劣势下踏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这些年来,我经常受邀出去演讲,分享宏碁塑造形象与自创品牌的经验。因为这两者与企业营销能力关系甚大,而营销能力正是台湾企业最弱的一环。

    众所周知,台湾一向以制造见长,如果为台湾制造能力打分数,大概可得70~95分;研发能力次之,介于30~70分;营销能力大概只有5~30分。因此,大量生产的产品没有有效营销,只能靠杀价竞争,如此一来,更无法摆脱低质量的形象。在国际市场甚至有“MIT=30%off”(“台湾制造”代表杀价三成)的惯例。我常感叹,台湾企业的形象往往还不如硅谷一家破产公司。

    因此,要建立营销能力,必须提升企业与品牌的形象。而企业就如同一个人,名字是其生命体的代名词,生命体怎样活动,就赋予了品牌怎样的形象。

    塑造企业形象

    正向思考:“台湾制造”的形象差,要靠杀价才能竞争。

    反向思考:“台湾制造”的形象差,杀价竞争是死路一条。

    思考逻辑:没有高一点的利润空间,如何投资提升形象?

    1988年,宏碁进军日本市场,那正是新兴工业市场产品开始登陆日本市场,日本人充满危机意识的时候。宏碁的加入,自然备受媒体关注,从NHK到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合计发行量超过4000万份,提供了许多免费提高宏碁知名度的机会。

    当时,电脑产业的低价革命还未发生,而台湾电脑业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就是杀价竞争。日本记者怀着极高的戒心,单刀直入地发问:“宏碁的定价如何?”他们期待宏碁也采取低价策略,如此便可以低价低质量来大做文章。但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宏碁的定价竟和日本电脑一样,走的是高价路线。

    因为,宏碁绝不愿自己的科技与创新实力,刚一亮相就被认为是“便宜无好货”。

    这是深思之后所采取的策略。在日本人当时的防御心理下,宏碁在日本的销售空间非常有限。况且,即使有为数众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我们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服务,所以必须从长计议(我们称登陆日本市场是“八年抗战”)。而正因为宏碁刚起步就塑造了很好的形象,因此虽然宏碁目前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量还不算大,但宏碁一直在稳步成长。

    形象是什么?我认为,形象是给外界的最初印象,也许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没有被了解。而且,不论企业还是产品形象,由高定位调整为低定位很容易,但是,从低定位调整到高定位却是相当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岛内整体产业形象已经处于弱势的情形下,如果还把产品放在低定位,那就更难扭转劣势了。

    以创新为形象定位

    宏碁建立形象的诉求重点是“创新”,因为领先的技术与创新的产品,是提高品牌形象最好的工具。而塑造形象的方法首要是长期塑造定位,其次才是追求知名度。

    但光靠高喊创新并不能赢得创新的形象,因此建立企业形象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名实相符”的能力。

    早期,宏碁每年以营业额的5%投入研发,不断以先进技术与产品去建立创新的形象。1986年,宏碁领先IBM推出32位个人电脑;四年后,我们将这两项32位的电脑技术授权给美国优利系统公司(Unisys);1992年,宏碁整合电脑与消费性电子技术,领先开发兼具通信、教育、娱乐、视听的多媒体个人电脑AcerPAC;随后,又推出“具备工作站功能,只有个人电脑价格”的AcerFormula,翻新64位个人电脑架构;1995年,“渴望”(Aspire)多媒体家用电脑更堪称是宏碁近年新产品中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