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7节 就业时期的他山之石(1/2)

    从1981年成立第一家转投资事业单位,到今天成为拥有五个关联企业的国际化集团,宏碁集团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在于它强调理念经营,以“人性本善”为主要企业文化;充分授权;更积极推动员工入股制度,与利润分享……这些与其他传统企业不同的经营思考方向,正是宏碁能维持企业活力及成长动力的关键因素。

    走上创业之路

    创业并非我原来的志愿。1976年,就在创办宏碁的不久之前,我获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在致辞时,还期望自己能一直担当资本家与工程师之间的桥梁。

    因为当时我是公司负责技术的最高主管,扮演着为技术找资本的角色,对于给投资者信心,并将研发成果商品化的工作,不但有兴趣,也积累了一些心得。

    若非原来任职的荣泰电子因财务管理失策而面临结束营业的窘境,我也不会走上创业之路,并转换角色成为搭起技术与市场的桥梁—企业经营者。

    这一切因缘际会,得从就业历程说起。

    就业时期的他山之石

    正向思考:过于重视员工权益,会损害老板的利益。

    反向思考:教育员工学会保障自我权益,老板才会有利益。

    思考逻辑:员工为了确保自身权益,必然尽力维系公司的生存;为了创造更大的权益,更会积极贡献。

    大学时代,我的志愿是担任台湾交通大学校长,因此,我打算念完电子工程研究所之后,继续攻读博士,然后留校任教。

    在那个年代,做生意并不是博士、硕士的工作,他们的出路通常是当教授(没想到,今天面对国际竞争、技术翻新,做生意所需要的学问越来越高深)。或者,在海外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可以选择留在海外工作。因为我不愿意离开台湾,也就理所当然以当学者为目标。

    但是,在我大二的时候(1966年),飞利浦、通用等外商电子公司正开始计划登陆台湾,于是便到学校招募研究生,月薪200美元(折合为台币8000元,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待遇)。那几年,台湾电子工业刚刚起步,仍以外商装配厂及台日合资的家电厂为主。这也是硕士可以不出岛,而能在台湾产业界就业的开始。1971年,我从研究所毕业后,便打消攻读博士的念头,准备就业。

    当时,我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设于高雄的飞利浦建元电子;另一个是竹北的环宇电子。这两处都有研究所的师兄在其中任职,最后我选择了环宇。当时我自认英文不好,不打算在外企工作,而环宇是彰化望族林荣春投资的,与我有乡亲之缘。这个家族原以纱厂起家,在交大教授施敏与校友钱维翔鼓励下设立半导体装配业,由交大师兄丘再兴主持。最重要的是,环宇是台湾第一家设置研发部门的公司,我可以将所学应用于研发工作之中。

    在此期间,我开发了台湾第一部科学用电子计算器。

    在环宇,我并不是第一个开发科学用电子计算器的人,但却是首先将它商品化的人。不同于其他同事的是,我除了设计电路,让机器会动之外,还有了包装和成本的概念。

    我先请工业设计师设计外壳,并找制作招牌的师傅以压克力做出模型,将机器包装起来,再将所有材料的成本做成分析报表,这事如今看来平常,但20多年前却属罕见。

    当我把这两项非技术工作成果往上呈报后,上级就决定将此开发案商品化,投资批量生产。

    但遗憾的是,这个产品并未成功,因为日本进口的键盘质量不稳,按一次键会跳出很多数字,而且台湾产的印刷电路板又经常短路。我原本希望能改进这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