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6节 缘起挑战的哲学(1/2)

    常有人问起,我的座右铭是什么?大约五六年前,我思索这个问题,写下“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这几句话。

    我想,无论是人生、社会,乃至于企业的生产线,瓶颈有所突破,就可达到更高的效益,因为许多资源往往都在瓶颈处被浪费与耗损。但是,所有的瓶颈也都是困难所在,否则,企业早就达到了最高价值的境界了。因此,要突破瓶颈,必先挑战困难,这是我的一个基本逻辑。

    然而,在挑战困难、突破瓶颈时,不免遭遇失败;所以一个人愿不愿意面对现实、屡败屡战,便成为挑战困难时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人生的历程,是一个渐进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的长期挑战过程,因此,除了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充实之外,也不得不讲求策略,在遭遇困难时,或者暂缓,或者绕道前行,因为最终目的是突破,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暂时不能突破,就得耐心等待或先迂回试探。这又是挑战困难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

    宏碁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印证这样的挑战哲学。

    虽然,这些想法都是事后归纳,并非创业之初就有如此严密的思考逻辑;但在此之前,有若干的“因”,造就日后宏碁与我的种种发展。

    人生因缘

    第一个“因”,是我不喜欢跟附他人的个性。

    小时候,我是个内向、不喜欢出风头的人。但是,我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太一样,也不喜欢人云亦云,中学的时候,大家都想考医科,我很不以为然;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想到海外发展,我也很不认同,为什么非得当医生或到海外去?

    尽管个性有些叛逆,但因为我一直是好学生,所以不能表现出来,不敢做坏事,于是就要找些正规的途径发泄,试着走出一些不同的路子。

    例如,我从学生时代就不认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创业之后,就努力把宏碁建立成一个同仁共同拥有的企业,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个刻板印象。而宏碁自创品牌、强调人性本善及摆脱家族企业经营模式,都是因对时下一般企业的做法不苟同,而另辟发展之道。我也相信,这些做法有助于企业突破成长的瓶颈。

    第二个“因”,是求学过程中发觉了自己的潜能,使信心不断增强。

    念中学的时候,原本我的成绩并不算突出,在同学当中仅仅名列中上。但高二那年,有一次学校公布数理化考试成绩,我竟然拿下全校第一名。其实我对理科并未特别用功,特别下工夫的文科反而读不好,但由于这个因缘,让我产生很大的信心,奠定日后往理工方向发展的基础。

    考上交通大学之后,因为人文课程并不是理工科系的重点,老师分数打得很松,大家都能拿高分。最后平均下来,我以第一名毕业,并考进交大的电子工程研究所。

    而学生生涯对我日后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大学时代社团活动的历练。

    我是交大在台复校的第一届学生,当时全校只有七十几个同学,因此就有机会担当“无中生有”的角色,催生许多新社团。我喜欢摄影和乒乓球,就成立摄影社与乒乓球队,后来还创办棋桥社和排球队。在那个阶段,无论是在人际关系、领导统御,还是服务团队的技巧方面,都得到初步的磨炼,也使我具备了尝试创新的胆识。

    例如,我举办学校首次的摄影展,以及全校研究生乒乓球循环赛,都是当年交大校园里的盛事。

    创立宏碁之后,不论是进入微处理器市场还是推出台湾第一部个人电脑,都是从“无中生有”。为了推广新科技产品,我们不断翻新活动方式,扩大活动层面。由于有学生时代办活动的历练,宏碁日后一再挑战创新,我也从未怯场过。

    挫折中寻找成长契机

    第三个“因”,是就业时期掌握学习与发展的机会,逐渐积累实力。

    就业之后,我担任的职务是研发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成果都较为具体可见。从计算器、电子笔表,到4位的微处理器发展系统,都是台湾首创,甚至是世界第一。而且,技术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整合性越来越强。

    在就业初期,我的薪水从未增加,但也因为不计较薪水,所以很容易“被起用”,职位从工程师一路升迁到担当决策的主管,比同侪有较多历练的机会,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因为从事新产品开发,难免遭遇失败,所以我对挫折也就能够处之泰然。

    宏碁创立后,虽然面对的事情、人物、策略大不相同,但从本质来看,只是这些“因”在不断重复循环而已。

    人生的历程,可能会在“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的良性循环里往上发展;但也可能在遭遇挫败时,导入恶性循环当中—在挫折后失去信心,致使往后更常受挫。事实上,这两个循环是同时并存的,只是较强的循环呈现显性,较弱的循环是隐性。正面的循环,是通过不断的行动与实践培养出来的,越练越顺、越有信心。负面的循环,则是源自犹豫观望,不敢出手,越往悲观面看,就越觉得每条路都不可行,便老是在死胡同里打转。

    因此,在面临陷入负面循环的危机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让自己重新导入正面循环。

    20年来,宏碁遭遇不少挫折,也付出不少学费,我想,我大约是台湾付出学费最多的企业负责人。写这本书的想法,就是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在面临负循环时,如何反复检讨找出解决之道,再次进入正循环的若干经验与心得。

    寻找组织竞争力

    我认为,身为一个领导人,要带动一个企业,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