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皇权悲剧 >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1/2)

    在皇权**时代,虽说“千军万马齐奔独木桥”,许多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官场,好分一杯羹,但这“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别的不说,就算你干得不错,勤勤恳恳,像老黄牛似地做事,讨得了当朝皇帝的欢心和赏识,备受皇帝的宠信和重用,可是,中国的皇帝大多是“短命鬼”,老皇帝一死,你的位子就不一定能坐稳了。因为……新皇帝上台后,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欢的人,你就得准备下台了,这就叫“新人新气象”。而且,你在老皇帝手下做了那么多年,只有老皇帝能压住你,新皇帝用起来总觉得不太顺手,干脆让你下台得了。

    不过,要是能够“体面”地下台,那倒也不错!这不,宋朝立誓不杀士大夫,为什么会被夸得天花乱坠?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经常是杀人如草芥,被杀的文人太多了,偶尔出一两个“仁君”,大家当然要把他“奉若神明”!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德裕的垮台

    在会昌年间(841~846年),大唐帝国最闪亮的一颗流星是宰相李德裕。在他当政期间,政绩卓著,最大的收获就是平定刘稹,收复了昭义镇。

    原来,在德宗时,昭义镇还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昭义军”。直到宪宗时,朝廷对河北三镇用兵,昭义镇因为其地处河中、河东、魏博、成德四镇之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才变得强大起来,下辖泽州、潞州等好几个州。

    在“甘露之变”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对宦官专权非常不满,是惟一敢于上表斥责大宦官仇士良罪行的藩镇。后来,仇士良拥立武宗,刘从谏大怒,与朝廷更是“水火不容”。到了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刘从谏病危,遗命他的侄子刘稹继任。于是,刘稹自称“留后”,不听朝廷号令。

    在李德裕的坚持下,武宗决心讨伐刘稹。对这场战争,李德裕的基本方针是稳扎稳打,先稳住河北的成德、魏博两镇。为此,他亲自给这两个藩镇草拟了一道诏书,晓以利害,明确表示:朝廷尊重以往的惯例,允许他们子孙世袭,并许以重赏,命他们出兵夹击刘稹。

    结果,昭义镇孤立无援,很快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最后,刘稹哪里顶得住如此强大的压力,只坚持了一年,便宣告失败,昭义镇又回到了朝廷的手中。

    随后,李德裕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武宗的支持下,他对当时盛行的佛教发动了一场革命,共拆毁佛寺4600多所,僧尼还俗者26万多人,没收良田数万顷,解放奴婢15万人,其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史称“会昌法难”。

    这时,李德裕被武宗提升为“太尉”,晋封卫国公,其威望也达到了顶点。在他当政的5年里,出于种种原因,他也曾数次上表辞职,但都没有被皇帝接受。想当初,他刚刚回朝时,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宰相在位的时间不能过长;一旦过长,就容易专权。结果,这句话在李德裕自己的身上应验了:到了武宗后期,他的权力越来越大,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至此,以李宗闵、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的种种过节,似乎以李德裕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了。如果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李德裕笑到最后确实是可能的。可是,历史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实在是太难以预料了,李德裕最后也未能“善始善终”,问题只有一个:唐武宗“英年早逝”。

    与前几代天子一样,武宗也贪恋长生之术,迷信丹药,到最后竟然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武宗一即位,就非常赏识道士赵归真,命他在三大殿建“九天道场”,自己亲受法箓。为此,一名谏官上疏劝谏,还被他贬为河南府士曹参军。此后,武宗对赵归真的宠幸有增无减,连李德裕的劝谏也不以为意。

    到了会昌五年(845年)十月,因为服用了赵归真炼制的金丹,武宗的性情开始变得暴躁起来,喜怒无常,这个症状与当年的宪宗差不多,已经不是“好兆头”了。入冬以后,连武宗自己也觉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像是患了一场大病。这时,赵归真却奏道:“陛下,请您不必担心!这是脱胎换骨,请您一定要坚持。”所以,武宗也就没有放在心上,还叮嘱左右:“不可让外间知道!”于是,连宰相李德裕也被蒙在鼓里。

    如此一来,一场悲剧又不可避免了。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三日,武宗终于去见“太上老君”了,年仅33岁。武宗逝世后,宫里的几个大宦官一碰头,决定:以光王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事”。二十六日,光王正式即位,史称“宣宗”。

    作为一个“外臣”,李德裕根本没有想到武宗竟然会这么快撒手而去。他更没想到的是,刚刚即位的宣宗将是一位“致他于死地”的天子。在皇权**体制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古训,竟然会在他的身上变成一个最好的“范例”。

    宣宗举行登基大典时,身为太尉的李德裕手捧皇帝的宝册,就站在一旁。大典结束后,宣宗带着一副无法猜测的表情问左右:“刚才站在朕身边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朕一眼,朕的汗毛就会立起来!”

    四月初三,李德裕就被贬为荆南节度使。第二天,他的亲信、工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也被贬为忠州刺史。五月,李德裕的死敌、牛党骨干白敏中入朝为相。

    大中元年(847年)二月,李德裕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闰三月,宣宗下诏:恢复会昌五年(846年)所废佛寺。八月,李德裕的好友李回被赶到西川,担任节度使。九月,宣宗又重翻“吴湘旧案”,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第二年九月,李德裕第4次被贬,降为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司户,李回再被贬为贺州刺史……

    事情一目了然,凡是李德裕所做的,基本上都被宣宗否定,李德裕及其战友被彻底赶出朝廷,并且一贬再贬,直到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大中三年(849年)正月,经过长途跋涉,李德裕终于抵达崖州,这时他已经63岁了。至于他的两位老对手——李宗闵、牛僧孺,都在他前面去世了。李德裕虽然活到了最后,但他心里也非常清楚:其实,最终失败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因为自己的功绩都已经被新皇帝彻底否定了。十二月十日,李德裕忧郁而死。对此,有人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看望崖州!”

    就这样,这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以三位首脑人物的相继去世而逐渐平息下来。关于这场党争,是非自有公论,但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他们都不是最后的胜利者,真正的胜利者也许只有一个,就是大唐帝国的“新主人”——唐宣宗,这也是皇权**时代的“宿命”!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到了乾隆后期,和珅一跃成为权倾朝野的“政治暴发户”。当时,和珅虽然未能越过阿桂,坐上首席军机大臣的“金交椅”,实现“位极人臣”的梦想,但人们都是“心如明镜”:和珅才是乾隆最宠信的大臣。

    对于和珅在朝廷里的独特地位,就连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副使乔治·斯当东也发现了:

    “这位中堂大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