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国式王朝 > 1、李世民的错觉

1、李世民的错觉(2/2)

们姑且不去再多讨论,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长期后果,看看它与唐王朝衰落的关系。

    史学大家钱穆曾指出:“科举制让人自由应考,就是广泛的开放政权。这一制度也容易引起士人充斥、官少员多之患。”

    据史料记载,高宗时刘祥道在奏折中说:“今内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年取五百人,三十年得一万五千人。”武则天当政时,魏玄上书说,“诸色入流,岁以千计。群司列位,无复新加。官有常员,人无定限。玄宗时,每年通过人数过两千,“过明经、进士十倍”。可见每年的录取人数只增不减。玄宗时已经是人择官,而不是官择人。“官倍于古,仕十于官,求官者又十于仕。于是,仕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政府只好论资排位,发放俸禄。职位有限,资格无穷。论资排位便具有一定的“弹性”,于是有了朋党之争。

    朋党的形式之一始于“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座主就是主考官员,经其“提拔”中仕的考生,成为他的门生,门生对座主多有知遇之感。主考官为将来得到协助,也必尽力提携其录取的门生。同年及第者,为求友朋,则互称年兄,彼此结合,于是师生、同年很自然的结成团体,甚至虽不同年而同为及第进士的,也因声气相同而结合而互助,由感情结合的朋友,进而成为福祸相同的朋友。

    朋党的形式之二始于贵族联谊。进士固然是做官的正途,但是做官的不一定全由进士出身,出于辟举(推荐)者有之,由隐逸而召用者有之,由上书而得官者亦有之,但为数均不多。比较多的则为门荫。所谓门荫,就是借其先人之功,循例而得官的。这些借其先人之功,不由进士出身而得官的门荫们,又以出身于世族的为多。这些世族,也称世家大族。科举精神,虽是把政权向人民开放,颇有打击门第之意,然而,考试的一些技术问题,令门第始终占优:首先是品评方面,能否得到名人品评,则视其与京中名人的交情及联系,这便与家世有关,形成门第在科举中占优。其次,门第在教育机会上条件优越。唐初的学校颇为完备,寒门子弟亦可入读州县学。安史乱后,唐室无力支持教育发展。中唐以后,学生人数大减,据韩愈记载,中唐的国子监学生只有以往的八分之一(274人);宪宗时只有650人,可见开元以后,教育渐渐衰落。只有大门第拥有经籍及家庭教育的条件,故门第中人于科举始终占优。其三,在科目方面,唐代科目多涉经义,而明经科重视诵习经籍尤甚,门阀士族在此的优势更为明显。此外,唐代重视吸收民意,各科多考“策论”,就是考生对时事的意见。而当时了解时事的捷径有二:一是官僚家族子弟,可以预闻各地政治动向;二是居于首都者,因首都的资讯比较灵通,这两项条件,多是门第中人享有,使策论时门第占优。

    世家大族与及第的进士,都要求官,而官的名额又不能容纳,势必发生竞争,竞争时个人力量有限,需要结纳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相助,自然要结合。世家大族因长于经学,就主张科举应注重经学,进士们仗着他们及第的诗文,就主张科举应注重诗文。对科举的见解不同,进而至于对政治的见解不同,党争遂无法避免。

    朋党之争的突出表现就是宪宗元和二年(808年)开始的牛李党争。李党以世族为主,也有由进士出身者,重要人物有李德裕、李绅、郑罩;牛党以进士为主,也略有出身世族者,重要人物有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阂。李党代表世家士大夫,出生高贵的门第。牛党代表寒门上大夫,出身平民,但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

    他们所要争的目标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和中央的重要官职。又因当时宦官专政可以左右皇帝,所以两党都要结纳甚至侍奉宦官以为援助。牛党利禄心较重,不得志时尽力钻营,得志时又要排除异己引进同类,因之在政治上难有建树。李党具有事功心,得志之后,对内对外都有政绩表现。但为求得建树事功的机会,又不得不以击败牛党为先决条件。所以两党都难免意气之争。

    李党为建立事功,必须强化中央的权力,所以对内部的藩镇和国外的外患,都主张用武。牛党为适应他们的理想(把持政权过其浮冶生活),就对内对外一概主张息兵和平。

    牛党、李党水火不兼容,自宪宗时两党开始结怨起,互相倾轧计四十年。两党的人士,因精力多用于排挤异党,对国家政治大事不能专力,导致政治混乱,间接促成唐亡。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朋党争衡,国是大乱,迄于唐亡而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