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4。玄中寺(2/2)

要地位,对口本也有很深的影响。口本的净上宗和净土真宗是继承玄中寺昙鸳、道绰和善导所创的净上宗而建立起来的。这两个佛教宗派还把玄中寺列为祖庭之一,并尊善导大师为“高祖”。自此以后,口本佛教和玄中寺关系更加密切。1942年净土真宗东本愿寺派“昙鸳大师奉赞会”会长营原惠庆拜渴玄中寺,从寺中带回几粒枣核,种在自己住持的运行寺,并把寺名改为“枣寺”,视为玄中寺的别院。以后又多次到玄中寺。1977年又到玄中寺参加昙鸳大师的奉赞会。现在供奉在玄中寺内祖师庭的昙鸳、道绰、善导三位大师的画像,是由口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思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愿寺派、大谷派分别绘制的。

    除了上述画像精品之外,玄中寺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有寺东大龙山的秋蓉自塔,用砖砌成,是宋代的建筑。寺外的单孔牌楼和寺内的天土殿是明代的遗物。此外,还有历代石刻造像、碑记40多件。其中最珍贵的育北魏延昌四年(515)造像;北齐河清三年(564)四面千佛造像,是玄中寺历史的佐证;有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高氏所书《铁弥勒像颂碑》,碑文中说:“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予。辈过若兰,礼渴禅师绰公。”反映李世民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渴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的事实。原碑于未元裕年间被大火烧毁,现碑是金泰和四年(1204)重刻的;还有《唐四至记碑》,记载玄中寺建寺始末和赐庄田的情况,据载仅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一次就赐庄田150里;有元至元十四年(1277)《八思巴思圣旨碑》,反映元代初期政治经济情况。这些珍贵文物,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是研究佛教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玄中寺在清代逐渐衰落,特别是清末连年战争,殿阁被毁,寺院荒芜,僧众逃散,珍贵文物被窃走,后又遭火劫,主要建筑万佛殿、善法殿、东西配殿均化为灰烬。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大规模修葺,深山古寺为之焕然一新。新修后的玄中寺保持原寺风貌,分前、中、后三院,层次分明,中轴线上天土殿、七佛殿、千佛殿,一字排开。大雄宝殿为全寺中心,建筑雄伟、浑厚。殿内正中供奉阿弥陀佛木雕像,四周横挂十六尊者画像,这些画像中有十三幅为明代作品。手法精巧,所画尊者或降龙伏虎、或棒书细读、或螟目内观,喜怒哀乐形态各异,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玄中寺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圣地,吸引着无数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