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3。佛光寺(2/2)

绘,但其形体轮廓和神情衣饰仍保留唐代原貌。在佛坛的两前角,各有一尊天土像相对待立,怒目螟视,威严、雄壮,似人间的武将风度。殿内两侧和后墙下还有290余尊罗汉像,形象不同,神态各异,为明代宣德五年(1430)所补塑。坛上南侧有一尊是当年施舍建殿的女施主宁公遇的塑像,神情虔诚端庄。在南窗下有一主持重建佛光寺工程的愿诚和尚像,面容安详。这两塑像都有唐代人物的实感。在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笔法流畅、秀逸、劲挺,是不多见的唐人墨迹。

    文殊殿在寺内前院北侧,为全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它虽属配殿,但规模却与主殿相当,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不仅形制特殊,结构也极精巧。为了节省木材和扩大空间,殿内采取减柱法,仅用4往,与主殿12往相比,少了8柱。因此,承担殿顶的梁架结构也有所不同,这是文殊殿建筑设计的最大特点,为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殿内佛坛正中塑有驾驭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主像两侧有侍者,前侧有均提童子,塑像共6尊,各像容貌清秀,体态丰满,装饰富丽,均为全代所塑。殿内两山墙和后面的墙壁下部绘五百罗汉图,实绘数目并不足三百。壁画是明宣德五年(1430)所绘。

    在寺内东北角育一砖构双层墓塔,俗称祖师塔,是北魏创建佛光寺时初祖禅师墓塔,此塔全部砖砌,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一层中空,正西面开一扁平拱券门,顶上用莲瓣形的火焰纹饰作为券面装饰。塔下层檐挑远出,先在其上出叠涩一层,然后砌出单斗一层,再出一层叠涩和三层密排蓬瓣及六层叠涩。檐顶用反叠涩向内逐层收进,整个塔檐显得深远厚重。

    塔的上层为六角形小阁形式,先在下层单噜上做须弥座,下有方涩四层,上为每面九瓣的复莲,束腰仿胡床的形式,每面作壶门四间,转角处置宝瓶角柱,束腰上又出莲瓣三重,以承托上层塔身。上层塔身的特点,一是火焰形券面的假券门,两门扇相错似开平状;二是每根柱子的往头、柱脚和柱中都以捆束莲花装饰,具有印度佛塔的风格,三是塔身表面用土朱画出木结构装饰,券门内绘育门额的痕迹。塔刹也用砖制,形式特殊。刹的下部是以仰莲作为刹座,其上以仰莲一层承托六瓣形宝瓶。宝瓶之上复莲瓣两层,顶上冠以宝珠。整个塔的造型与艺术独具风格,为古塔中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