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兰亭序与诗(2/2)

当你“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语)时,不必为之沾沾自喜、乐不可支;当所有者于俯仰之间已经失去,化为陈迹,也不必为之悲哀。因为得与失都只是无穷无尽的运化中的暂时现象而已。“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生便是得,死便是失,正亦无须为之悲欣。彻底地想通这个道理,便能消愁释闷了。因此《兰亭诗》说:“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晋宋士人富于哲学的气质,又有颇为浓厚的山水意识。幽深秀丽、生气勃勃的自然美景使他们流连忘返,启迪了他们对于宇宙神秘的遐想和体验。他们的推理与欣赏山水常常结合在一起。《兰亭诗》云: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

    便是此种情景的写照。在一位具有哲学胸襟的诗人眼中,大自然极其活泼,处处呈现着宇宙妙理。万物虽殊,却都在造化之中自得自足,都是“理”的生动体现。人,也是这神奇宇宙中的一员。他只要参透了宇宙的妙谛,就会感到自己与万物平等,与万物相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王羲之同时的东晋简文帝有一次入华林园游赏,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也正同羲之的感受相似。哲理与美,在大自然中融洽无间,抚慰了哲人亦即诗人的心灵,减损了他们生命短促的悲哀。“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陶醉于大自然中的诗人,更能体会宇宙的伟大、神秘和永恒;与万物为一的“我”,也因此而永存。千载而下,苏东坡在那月白风清之夜,旷达地说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也就是这个意思。

    《兰亭集序》抒写的是生命流逝的悲哀,《兰亭诗》却说要忘怀得失,随遇而乐;《兰亭集序》批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教,《兰亭诗》却处处以《庄子》思想推理散忧。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正属于同一作者。还可以说,此种思想感情,不仅属于王羲之一人,而且是那个时代知识阶层所共有。今人徜徉于山水之间,遥想晋宋风流,仍然不能不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