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神奇变幻的七夕诗(2/2)

”句下有一段自注:“属章给谏、房侍御诸公为余牵连谪官者。”他向人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切不可将这组诗看作是一般题咏七夕之作,而是有其深刻的寓意在。

    这组诗写于崇祯元年(1628),即牧斋因会推阁员事再次被罢职之后。章给谏即章允儒,房侍御即房可壮。关于这段公案,《明史·温体仁传》载,当时执政大臣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体仁指允儒为谦益同党,崇祯帝遂下允儒诏狱,并命议罪,“允儒及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皆坐谦益党,降谪有差”。这就是此诗的本事。很显然,诗中以章允儒、房可壮比作为牛郎织女搭桥的乌鹊,对他们无故受牵连而谪官深表歉疚。所谓“头童尾秃为填河”,原有一段传说。“头童尾秃”即秃头秃尾之意。据宋罗愿《尔雅翼》载:“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秃,相传是日河鼓(牛郎星)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好心的乌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结果却无端折损羽毛,这岂不令人叹惜!作者以此作巧妙的比喻,可谓匠心独运。

    对第四首作如此解释之后,回过头来,前面几首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第一首写自己罢官后对朝廷的眷恋。第二首表示一旦重新复职,将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人间”。第三首以织女“依然弄玉梭”影射皇帝。关于第二首,这里不妨多说几句。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妇女们于七月七日之夜在庭中陈设瓜果,穿七孔针,向织女乞巧。这一习俗,唐宋时已极盛行,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曾作乞巧文,宋代著名文学家梅尧臣也曾作过《乞巧赋》,可见当时风习之一斑。固然其中夹杂着某些迷信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祈望有一双灵巧的手,使生活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乞巧之习差不多已销声匿迹,不会有人相信这一点了。其实即使在古代,一些有头脑的人对“乞巧”也并不以为然,如元代诗人赵孟??《七夕》诗云:“初月纤纤照露台,枉将瓜果闹婴孩。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他根本不相信有送巧之事。牧斋在诗中运用乞巧这一典故,以牵牛自比。“但使牵牛能伏轭,更将余巧乞人间。”实是向皇帝吐露心迹,期望有朝一日能继续“伏轭”,其寓意不说自明。

    总之,这组诗借咏七夕而抒写自己遭罢官之后的处境和苦闷的心情。可以说句句赋双星,亦句句写自己;句句话仙境,亦句句咏人间。诗中将神话传说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这在题咏七夕诗中可谓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