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霸才无主亦怜君(1/2)

    晚唐诗人温庭筠在经过“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坟墓时,作七律一首,诗题就叫作《过陈琳墓》。诗云: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亦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诗中盛称陈琳的才学之高为“霸才无主”,然而诗之首句即谓“曾于青史见遗文”,则所赏识的主要是载于史传之陈琳书檄。陈琳的书檄大多作于军旅之中,所以温诗末句有“学从军”之言。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县东)人。在七子中他的年龄仅比孔融略小,而比其他五人都大,成名也较早。早在中平年间(184—188)他已被任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被杀,他避乱冀州,任职于袁绍麾下。建安十年,袁绍败亡后他才归降曹操,与阮瑀共掌记室。曹操的军国文书,大多出于他们两人之手。

    陈琳及阮瑀都以书檄章表著称,《典论·论文》说:“琳、瑀文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文心雕龙·才略篇》也说:“琳、瑀以符檄擅声。”但是他们两人的章表之作如今早已成了广陵绝响,只凭借《三国志》及《文选》等留下几篇书檄,令后人尚可窥见他们此类文字的风采,其中陈琳所作的有《为袁绍檄豫州》、《为曹洪与魏文帝书》等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琳所作颇受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影响,气势奔放,善于铺张,有很大的煽动力,在才情笔力上更胜于比较稳健沉着的阮瑀之作。他的《为袁绍檄豫州》,将曹操骂得狗血淋头,到他去归附曹操时,曹操仍对其中的一些话耿耿于怀,对他说:“你以前为袁本初作檄书,尽可指责我的罪状。一个人的罪恶由他一人承担,何必牵连他的父亲、祖父呢!”可见曹操对他所作檄书的印象之深。在《典略》中还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曹操头风病发作,卧床不起,在床上读了陈琳所作书檄,其疾竟忽然而愈。于此可见陈琳书檄感染力之强。陈琳书檄所具有的气势充沛、笔墨酣畅的特点是很难模仿的。曹操西征张鲁,陈琳在军中为曹操的从弟及爱将曹洪给留守后方的曹丕写信,曹丕一见之下就知道是陈琳的手笔,在给曹洪的复信中嘲笑了曹洪。曹洪又答书置辩,开端就说:“亦欲令陈琳作报,琳顷多事,不能得为,念欲远以为欢,故自竭老夫之思”云云,但结果这封书信却仍然是陈琳所作,真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徒然令人读了觉得好笑,明人钟惺甚至“每读至此,辄大笑腹痛,不能终篇”。这则轶事一方面说明了不学无术的曹洪丝毫不懂“文如其人”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陈琳书檄的特点鲜明到了何种程度。

    陈琳虽然以书檄章表见长,但他所作的诗歌中也有一篇为后人盛称的作品,故温庭筠虽推重他的文章,却也称他为“词客”,而清人张玉谷也在其《论古诗四十首》中称颂陈琳的那首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道:

    《饮马长城》绝唱双,陈琳宁肯蔡邕降?后除炀帝称余劲,都算洪钟莛乱撞。

    张诗的大意是说:古今以《饮马长城窟行》为题的诸多作品中,只有陈琳与蔡邕所作的两首不相上下,堪称一双绝唱;后人所作除隋炀帝那首还稍有可观之处堪称“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