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西陵魂断夜来人(2/2)

京城暴卒。诸书记载,有的说是不许朝见而气死的;有的则说是被毒死的,同时曹植也差点儿难逃此厄,全赖卞太后对曹丕说:“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植才获免。

    曹植赖母亲庇护,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逃。除了在监国谒者的监视下行动不得自由,形同囚禁之外,他的封地不断迁移,所迁去的又都是贫瘠的地方,使他疲于奔命而又生活窘困。他曾在《迁都赋序》中诉苦道:“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他始封平原侯,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封临淄侯,黄初二年贬爵为安乡侯,不久进封鄄城侯又进封鄄城王。黄初四年转雍丘王,太和三年转东阿王。往往在一处立足未定,又被迁往另一处。他在名义上虽然为侯为王,但这位苦命王侯的困苦贫穷,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的。在他《转封东阿王谢表》中曾形容自己在雍丘封地的情境道:“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才餬口,形有裸露。”谢表是上奏皇帝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他决不敢虚词夸张。由此可见,《迁都赋序》所谓“连遇瘠土,衣食不周”,确是实情。

    像这样“块然守空,饥寒备尝”(曹植《社颂序》)的日子我们的诗人连续过了十年左右。直到曹丕死后三年,在他母亲(这时是太皇太后了)的积极干预下,他转到东阿为王,才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东阿在现在山东省阳谷县东北,在那儿曹植“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总算可以衣食无忧了。但诗人的心依然是寂寞的。他“块然独处,左右唯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抚心,临觞而叹息”(《求通亲亲表》),晚景是十分凄凉的。诗人在这样“人道绝绪,禁锢明时”的处境中又过了三年,就满怀幽怨含恨而终。

    死前不久,魏明帝曹权以陈四县封他为陈王,死后谥号为“思”,故后人常称他为陈思王。据《三国志》记载,他晚年登上东阿的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就在那儿为自己营建了墓地。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也说曹植葬所在东阿鱼山,还说:“山上有台二,曰柳书,曰羊茂,皆传为子建读书处。”但是,现在安徽合肥北五十二公里处一个叫作“八斗岭”的小镇附近,也有一座曹植墓。此墓只是一个土阜,墓前没有牌坊、翁仲之类装饰,墓碑高约三尺,正中刻着“魏陈思王曹公子建之墓”十字,右边一行刻着“嘉庆丙子阳月谷旦”,左边一行刻着“光绪十六年仲夏月重修全街敬立”。看来这座墓只是曹操故里一带后人对这位诗人的纪念碑而已(那儿离曹操的故里安徽亳县不远)。

    在这位一代大诗人魂归离恨天一千六百多年后,在故里附近有一个小小的村镇以“八斗”为名,来纪念这位才高八斗的薄命诗人,这究是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