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才高八斗的陈思王(2/2)

愿从其游而为之死”之言,殆非虚辞夸饰!

    除了《魏略》这一记载中述及的种种学问伎艺之外,曹植又擅长音乐。现在佛教中用于歌赞的音乐“梵呗”,相传就是他创制的。在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和唐释道世《法苑珠林》中都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曹植在晚年为东阿王时,曾经登上东阿的鱼山,忽然他听到岩岫中传来诵经的声音,其音调“清雅哀婉”,“肃然有灵气”,十分悦耳动人。曹植“敛衿祗敬”,“独听良久”,乃深感神理,于是便“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据说“其所传呗凡有三契”,而“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在释惠皎的《高僧传》中对此有更具体的记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可见在南朝梁时,他所传下的梵呗有四十二契,到唐代才佚为六契。

    从留传下来的隋炀帝杨广的《叙曹子建墨迹》一文来看,曹植还擅长书法。其文云:“陈思王,魏宗室子也。世传文章典丽,而不言其书。仁寿二年(隋文帝年号,即公元602年),族孙伟持以遗余。余观夫字画沉快,而词旨华致,想像其风仪。玩阅不已,因书以冠于褾首。”隋炀帝虽然是个历史上著名的荒荡君主,但他的艺术素养是很高的,曹植的书法能令他“玩阅不已”而作叙珍藏,则必非凡品。可惜他的书法在隋代已经罕为人知,到今天就更是广陵绝响了。现在我们只能凭这一小小的记载来“想像其风仪”了。

    曹植的诸般奇才异能中最为突出的自然还得数他的诗才。艺术方面的东西,没有确定的标准,往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论者常各执己见。对于曹植,历代诗人和诗论家的意见也同样不很一致,但大多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称他“牢笼群彦”,为后世“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大诗人杜甫誉之云“文章曹植波澜阔”;清人严可均评他“人则两京具体,诗为百代宗工”;丁晏则更盛赞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

    自明、清以来,综论中国历代诗人对中国诗歌发展之贡献的,有的将曹植与李白、苏轼并举,如王士禛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但更多的论者是将他与杜甫相提并论,将他与杜甫并列为中国诗史的长河中两大中流砥柱,如明人胡应麟云:“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清之吴淇谓“《选》诗有子建,唐诗有子美,各际中集大成之诗人也”;吴乔说“今之论诗者,但当祖述子建,宪章少陵,古今之变,于斯尽矣”。而论诗推崇情意气韵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更是以为“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故不可以优劣论也。古今诗人推陈王及《古诗》(按,指《古诗十九首》)第一,此乃不易之论”。

    历观一千多年来诸家对曹植的崇高评价,我们可以领会到,他在当时被誉为“绣虎”,被惊为“天人”,后来又被谢灵运称作独占天下八斗之才,都是并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