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风流好色的魏文帝(1/2)

    据晋人王嘉的《拾遗记》记载,在魏文帝曹丕时,邺都民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曲: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末句“土上出金”是指曹丕在大道旁所植的铜表,铜表高五尺。每隔一里设一根,用以标志里数,犹如现代的里程碑,“火照台”则指曹丕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在台下遍地列烛,从台上向下俯视,似群星坠地,名其台为“烛台”。王嘉认为这句话是“妖辞”,也就是谶言。因为按照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皇朝的更迭也是依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的。汉代向来被认为属于“火德”,魏代则应当属于“土德”。故“火照台”表示火在土下,说明魏当灭汉;而“土上出金”就表示以“金德”王天下的晋代将要代魏而兴了。

    这首民歌的前三句所描述的,据《拾遗记》说,是曹丕派车骑迎接美人薛灵芸的盛况。

    据说薛灵芸是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南)人,父亲薛邺是酂乡的一个亭长。她年幼时家里很贫穷,常与邻妇聚集在一起夜织,燃麻蒿照明。长到十五岁时,薛灵芸已长成“容貌绝世”的美人,当时曹丕选良家子女入宫,常山郡太守谷习就以千金将她聘下,献给曹丕。薛灵芸途中思家泣下,用一只玉唾壶承接泪珠,到京师邺城时壶中泪凝如血。曹丕听说她将到邺城,派遣十乘雕花的牛车前去迎接。那些车都镂金为车轮的辐辋,轭前雕作龙凤之状,镶嵌宝玉,口衔长长的铃串,行驶起来锵锵和鸣,响彻林野。在她经过的道路旁,焚烧起外国进贡的石叶香。当灵芸乘坐的车队距离京师还有数十里时,正当夜晚,于是沿途燃起灯烛,形成“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的盛况,以至于那个夜晚,被当时的人称作“尘宵”。

    薛灵芸将到京师,曹丕乘雕玉之辇,亲自出城观望。看到那车辆和仆从喧嗔塞路的盛况,连他自己也感慨说:“以前宋玉《高唐赋》中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话。现在灵芸之来,则是非云非雨,非朝非暮。”于是他将薛灵芸改名为薛夜来。

    薛夜来入宫后深得曹丕的宠爱。外国曾经献给魏国用火珠镶成的龙、鸾宝钗,曹丕见了说:夜来体弱,连明珠和翡翠戴着都不能胜任,哪里受得了这样重的龙鸾钗!就不给夜来佩戴。其怜爱之深,于此可见。夜来又精于针线活。她裁制衣服时,即使处在深帷重幕之中,不用灯烛照明,也能在片刻间将衣服制成,以至于宫中称她为“针神”。不是她缝制的衣服,曹丕就不服用。

    晚唐有个多情而又鲁莽的诗人,就是与罗隐、罗邺并称为“三罗”的罗虬。他在任鄜州节度使李孝恭的幕僚时,深爱一个名做杜红儿的官妓,曾命她唱歌而赠以彩缎。李孝恭因知道杜红儿是副节度使眷顾的人,怕惹起醋海风波,命杜红儿不得收下罗虬所赠的彩缎。罗虬不明缘由,以为杜红儿看不起他,一怒之下用刀将杜红儿砍死。后来明白杜红儿死得冤枉,他又作了《比红儿诗》一百首,将历史上有名的美人一个个与杜红儿相比,又让杜红儿将她们全都比下去,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悔恨和怀念。其中第五十一首就是将薛灵芸与杜红儿比较。诗云:

    魏帝休夸薛夜来,雾绡云縠称身裁。红儿秀发君知否?倚槛繁花带露开。

    意思是说:你魏文帝不要卖弄薛夜来的美丽,你那夜来是靠绫罗绸缎装束成的美人。你可知道杜红儿才是真正的美人?她的美就像带露的鲜花一样,清新自然,丽质天成。

    曹植笔下的洛神,也成为罗虬贬低的对象。《比红儿诗》第十四首云:

    拔得芙蓉出水新,魏家公子信才人。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这位莽撞的罗公子,只因一时误会,就以白刃加诸红颜,接着又唐突古来佳人为自己赎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