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公疑冢竟何在?(2/2)

女,有的坐着,有的倚着,有的躺着,分成两行。但开门不久,这些美女就都化成了灰烬。再走进去有一张石床,床上躺着一个人,穿戴着国王的衣冠。室中立有石碑,渔人中识字的读了碑文,知道那躺着的就是曹操。于是他们将曹操的尸体肢解割裂了。据小说的作者猜测,那些美人都是活着殉葬的,所以“地气凝结”而像活人。门一打开,地气就泄漏掉了,所以马上化为灰烬。曹操的尸体是盛在水银里的,所以即使漏了气也不会朽腐。

    这条记载已经十分怪诞,然而无独有偶,在大名鼎鼎的《聊斋志异》中还有一则比它更加怪诞的。其书卷十三《曹操冢》,大意说许县城外有一条河,河水经常汹涌湍急,在河岸处河水也很深。一个大热天,有人下河洗澡,忽然分作几段浮上河面,像是被刀斧砍断的模样。后来又有一人也是如此,大家就奇怪起来。县令听说这一怪事,就派了许多人闸断河水,将这一段河道中的水汲干。大家看到河岸下有一个大洞,洞中放置着一个转轮,轮上排列着霜雪般的利刃。他们除去转轮,挖掘大洞,发现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汉篆体的字。细细辨认,知道里头是曹操的墓,于是大家打开棺木,散弃骨殖,将殉葬的金宝全都取去了。在这条笔记小说后,还有蒲松龄的几句议论:“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

    《聊斋志异》等本是小说家言,如果相信它们,其作者是不负责任的,那责任只能由相信的人自己来负。

    抛开那些疑冢之外的疑冢,回到地理志所记载的七十二疑冢去。它们一致记载其位置在现在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直到磁州为止,与范成大所谓“在讲武城外”相符。至今我们到那儿仍能看到它们像一座座小山般长长地布列着。那么这些所谓“疑冢”到底是否曹操所建呢?这个谜底倒是已经揭晓了。在晚清闹饥荒和民国初混乱期间,那些冢墓大多为人盗发,从所发墓志来看,它们全都是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贵族,其中有北齐献武帝十一子高阳王湜、北魏兰陵郡开国吴郡王等等,根本与曹操无关。然而,还是有些属于“疑冢”派的人不肯死心,认为那些本是曹操所设的疑冢,只是被后来北朝那些王公大臣们“坐享其成”了。呜呼!其人之智,正其人之愚耳!

    曹操的儿子篡汉建魏,而又始终未能一统天下,于是在正统观念强烈的士大夫们心目中曹操便始终是个非正统的篡位者。篡位者当然一定是奸诈之徒,于是又不惜捕风捉影来证实其奸诈。这种逻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直到现在,为什么持这种逻辑的仍大有人在呢?这就令人大惑不解了。据说当一九八三年九月在漳河大桥河床挖沙发现银元宝和银锹时,曹操墓在漳河底的说法又曾兴起。幸而不久就证实这些银锹和元宝是明代官船倾覆时遗下的。

    那么曹操的陵寝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由于它当初不封不树,不久又陷于战乱之中,它已经湮灭不彰了。到南宋后,邺城都已经化为废墟,在其西面某座高岗上的冢墓就更加无法辨认了。笔者相信,那一代英雄和诗豪至今仍安然无恙地长眠在现在河北省临漳县西数十里的某座土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