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操心目中的理想国(1/2)

    作为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政治家,曹操在他《度关山》《对酒》两首乐府诗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在《度关山》的开端,曹操开宗明义地说:“天地间,人为贵。”指出这种人本思想是他的理想国的立国之本。有了这一思想基础后,建立其理想国的首务就是立一个“贤圣”为君王,来“总统邦域”。这个贤明的君王,必须接受“舜漆食器,叛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断”的教训,以侈为大恶,以俭为共德,来避免“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这里“舜漆食器”的典故,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反质篇》。那里提到:尧为天子,用土碗吃饭,用土瓶饮水,天下臣服。舜继位后,刻木为食器,且饰以黑漆,结果天下有十三国诸侯反叛。除了生活节俭以外,这贤君还必须“车辙马迹,经纬四极”,亦即巡游天下,所到之处“黜陟幽明”赏善罚恶,来保证各地统治者像他一样节俭爱民。由于一人精力有限而天下广邈,在君王之下当然还得有“宰相股肱”来辅佐,并且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爵来分散管理各自的领地。君主铨选那些股肱之臣的标准是“皆忠良”、“咸礼让”以为民表率。而五爵,则必须像君王一样“咸爱其民”,犹如父兄之爱子弟;赏罚分明,广施教化。

    在曹操的心目中,有这样的贤君良臣同心同德,以身作则地提倡礼让兼爱,清廉节俭,并且刑罚分明,就必然在天下建成一个清明太平的理想王国。由于大小统治者都生活节俭而不劳民,再以井田制抵制兼并,百姓必然生活富裕,“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生活富裕,且有君臣倡导,百姓必然“咸礼让”,“无所争讼”,并且敬老爱幼,“斑白(指老人)不负戴”,以至于“人耄耄,皆得以寿终”。礼让之风广被,又有“轻重随其刑”的严明刑法来约束,自然民风淳厚,“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了。这里“冬节不断”是指没有犯人需要被斩首处决。汉律,处决犯人最迟在冬天最后一个月,故云。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度关山》和《对酒》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主要是来自儒家的。他提出恢复古代曾经实行过的井田制,显然是受孟子恒产论的影响。《孟子·滕文公》中,孟子即曾设计出八家共耕九百亩田的井田制,这样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去努力生产,以至过上“老者衣帛食肉”的富裕生活。他那以“立君”为建立理想国之首务的思想,也与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的说法相近。他所提倡的“礼让”、“礼法”,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然而在儒家以外,曹操的政治理想中又渗有其他诸家的思想,如他强调“刑狱”,强调“轻重随其刑”,是法家的思想特点;其“俭为共德”、“兼爱尚同”的思想又是墨子的主张;其“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的说法又来自《老子》的马不用于(在战场和狩猎场)奔跑,而用来为土地运送肥料了。

    曹操的政治理想,若仅从生活安定、民风淳厚的角度来看,确实是美好诱人的,并且其理论也比较完整,粗看颇有可行性。然而,姑不论社会的发展和分化已使生产单一的井田制万难恢复,其间另有个重大漏洞也使他的理想国不免成为空中楼阁。那就是,他将怎样来保证所立的君主一定是自奉节俭而又不辞辛劳地巡察四方的无私“贤圣”呢?如果这一立论的起点没有保证,那么由此推演出的大臣忠贞、诸侯爱民、百姓无争等等也就只能是理想的理想了。事实上,他虽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