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曹操心目中的理想国(2/2)

奉节俭,但也不免建筑起“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曾植《登台赋》)的铜雀台,并且尽管他生前一再下《整齐风俗令》、《礼让令》、《内诫令》、《清时令》等等,他的儿子们还是各养门客,一等他撒手西去就骨肉相残起来。兄弟骨肉间尚且视为仇雠,又怎能爱百姓如子弟呢?

    君主一旦“总统邦域”,大权独揽,不用说根本不可能像曹操理想的那样完美,往往还是穷奢极侈,根本不以百姓为念的。所以同样是难以实现的空想,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更为苦于苛政的人们所憧憬。后世广为流传的乌托邦,不是曹操的理想国,而是陶渊明据老子所述为蓝图而描绘的世外桃源。在陶渊明的桃花源中,人们过着“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生活,彼此间很少往来交际,以至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十分低下,然而却“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并怡然自得”。

    后世传说中的理想国大抵滥觞于桃花源。如唐代名相牛僧孺早年创作的小说集《玄怪录》中,有一篇《古元之》,写后魏人古元之偶游“和神国”。这和神国在自然条件上优厚到神奇的程度。如其“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粱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类似得天独厚的地方,多得不胜枚举。然而除却这类神话化的特征外,由其“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其人长短妍媸皆等,无有嗜欲爱憎”之类描写中,仍可窥见其桃源色彩。此国社会化程度似略高于桃花源,因其已有君有官,然而其“仕官不知身之在事,杂于下人,以无职事操断也”,其“君不自知为君,杂于千官,以无职事升贬故也”。因而实际上是“无为而治”,形同虚设。

    桃源图(明 王恒)

    明眼人不难看出,无论是源于老子的世外桃源,还是出于曹操的理想王国,无非都是将以往某一历史阶段美化的结果。曹操向往的是传说中周公旦执政的西周初期,老子、陶渊明则进一步向往没有君主,人民“于何劳智慧”,“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社会。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力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然而人的**也随着膨胀了,社会对人性的束缚也随着增强了,人逐渐沦为社会、自己的**的奴隶。人们便会缅怀更加接近自然状态的上古时代,并将它美化。这就像成人总是留恋自己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并将它想像得十分美好一样。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仍时常掀起“复归自然”的思潮,也出于同一缘由。对此,我们不能一概斥为幼稚的空想,因为社会发展虽使人类进步,但也确实使人类丧失许多美好的东西。因此,这一类复归自然的理想虽然不可能完全实现,却也能促使人们意识到并且抵制和减少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病,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

    曹操的政治理想“落后”于老子、陶渊明,当然不是缺乏想像力的缘故。作为执政的统治者,他的理想当然不能像在野的哲学家和诗人那样天马行空,无所羁勒,而只能更加现实一些。唯其如此,他的理想在后世真想有所作为的士大夫那里却也不乏嗣响者。唐代诗人杜甫在慷慨高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时,心目中恐怕也存有一个曹操式的理想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