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祈雨(1/2)

    “水旱其数然,尧汤免亲睹”(《雷》)。水旱之灾,原是一种自然现象,历代都有。面对眼前的灾变,古人因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将这一切都归于神的意愿,并把救灾的希望,也寄于神的感悟。《诗经》中的《云汉》,就是一首周宣王求神祈雨的诗:“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尽管祭祀了所有神灵,供上所有牺牲,但上天就是不听人世的祷告。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当天灾已经发生之后,想通过祈祷来解决,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春秋时期,齐国大旱,齐景公问群臣:“我想祈祷灵山下雨,怎么样?”晏子回答说:“那灵山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由于长时间干旱,它的毛发已经枯焦,浑身发烫,怎么会不想下雨呢?如果它能下雨,早就下了,求它有什么用处?”

    在祈天祭神之外,古代也有一些比较切实的救灾措施。如《周礼·大司徒》载有当时救荒的十二条具体办法;战国李悝为魏文侯相,奖励开荒,以尽地力,实行平籴,储粮备荒;隋文帝开皇五年设“义仓”,在收获时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唐太宗贞观二年,出内府财宝,以救灾民急难等。但是,真能防患未然的实在太少,就是在发生灾荒时,能尽力救助的也不多。“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雷》)当官府已不能帮助人们战胜灾荒,当人们对世间权威失去了信任,祈天祭神等种种迷信活动,就必然会在各处出现。

    自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开始,夔州一带大旱,一直延续到夏末方才下雨。当时杜甫身居其地,深受其苦,目睹种种求雨活动,写了《雷》、《火》这两首诗。“大旱山岳焦,密云复无雨。南方瘴病地,罹此农事苦。封内必舞雩,峡中喧击鼓”(《雷》)。据《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古代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言舞雩)”。又据《神农求雨书》:“祈雨,不雨则暴(曝)巫,暴巫而不雨,则积薪击鼓而焚山。”早在春秋时期,子产就已指出这种行为的荒唐。据《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国大旱,派屠击、祝颖、竖柎三大夫去祭桑山,屠击等人砍掉了山上的树木。子产知道后说:“如果祭山,就应该在山上广植树木,现在反倒去砍树,这真是极大的罪过。”但在夔州一带,却一直保持着这种陋习。“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