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打死也不说”(2/2)

    而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在我们的“本性”上做文章,你的“胜算”很小。

    所以,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会导致“不欢而散”,很少能取得真正“实质性”的效果。

    记住,别看许多人天天把“拿得起放得下”这句话挂在嘴边,摆出一副“心胸宽广”的样子,只要中国人一天不改变“好面子”的传统,那些就都是“装出来”骗人的把戏。

    历史上,敢于“直谏”、“仗义执言”的人并不总是有好的结果。虽说唐朝有“魏征”,乾隆年间有“刘罗锅”这些喜欢直谏并深得君王赏识与重用的“忠臣”,但前提是,他们的君王是像李世民和乾隆这样的“明君”。遗憾的是,天底下的“明君”真是“何其少也”,如果你碰到的是一位“昏君”,或者退一步讲,是一位“心胸不那么宽广”的“半昏不明”之君的话,恐怕你的脑袋就要难保了。

    其实,即使是李世民也曾经因为魏征的话过于“刺耳”而大为震怒,差点杀了他,幸亏皇后及时提醒才让李世民醒悟过来。同样的,看过《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的人也可以看到,乾隆对于“刘罗锅”也是“又爱又恨”,曾经几次动过杀心,但最终还是将其贬为“庶人”。

    我之所以举出这么多的例子,就是想说明“祸从口出”的厉害。但是,这并不等于我鼓励职场中人都学“和珅”,只要擅长“阿谀奉承”就成。因为那种只会“阿谀奉承”的“老好人”,其实最终的下场往往更悲惨。

    听我这么一说,你可能会有些发蒙—这“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那到底该如何是好?

    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归根结底,还是要“说”,但一定要掌握“说”的技巧。尤其是在领导面前,一定要充分注意维护领导的尊严与“虚荣心”。如果你想指出领导之“非”,不妨学会“舌头上打弯儿”,“绕”着点说。你可以先从“肯定”他的话着手—还是您说的有道理,但是某某一下是否会更好?我觉得那样做也许会更完美。通过这样的沟通方法,你可以在不刺伤领导“自尊心”的前提下,慢慢地把他带进你的“沟”里。但“事成之后”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功劳还是留给你的“领导”—您看,还是您的主意高明!

    放心,你的“功劳”领导心中是“有数”的,这种说话做事的技巧会为你未来的职业人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与“裁量”空间。

    当然,作为领导,如果你真的足够“英明”,也应该学会在必要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辽沈战役的时候,尽管**拒绝**“先攻锦州”的战略构想,令他非常生气,但**依然以其伟人的“胸怀”包容了**,给了**一次“打长春”的机会。

    总之,“做事”才是“硬道理”。在某种意义上,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只要不违反“道义”,不搞“阴谋诡计”,就可以“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