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大文科生的高三历史笔记 > 第二章 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章 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1/2)

    第二章.汉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汉朝通史概要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阶段。自汉高祖开始到汉平帝为止,共十一帝,历时221年,于公元8年被王莽篡位,这一段时间史称西汉。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仅维持18年,又为汉宗室刘秀(光武帝)所推翻,并重建汉室政权,史称东汉。东汉自光武帝开始到汉献帝为止,共有十三个皇帝,历时196年,于公元220年被曹魏取代。

    汉高祖刘邦,以一个平民的身份逐鹿成功,开创了西汉王朝。西汉虽然取代了秦朝,但各项制度基本上都从秦朝继承过来,只是在政策的执行方面有了改变,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制作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西汉的法制也向文明化过度。汉文帝时期,废除了砍手、剁足等残酷的肉刑。从汉高祖开始,汉朝推行轻徭薄赋的“黄老政治”,经过五十余年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只有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与暴秦不同的是,汉武帝没有使用强制措施逼迫人民统一思想,而是把学习和选官结合起来,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人们自觉学习儒家著作。以逐步统一了思想,达到忠君以巩固皇权的目的。

    从汉武帝的开始,汉王朝的开始文治武功开始强盛。性格上与秦始皇嬴政极为相似的汉武帝刘彻,也犯下了与秦始皇类似的错误,就是好大喜功,不计较人民的承受能力。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横征暴敛,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燃烧。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汉武帝不得不颁布“轮台罪己诏”,表示要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这一时期,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了轻徭薄赋、重视吏治、平理刑狱等政策和措施。使一度动荡的西汉王朝又稳定下来。史称“昭宣中兴”。

    宣帝之后,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一代不如一代。汉元帝“柔仁好儒”。他先后以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儒生为相。这些儒生不达事宜,喜欢颂古非今,且优柔寡断,不知所守。而宦官弘恭、石显则专擅朝政。在元帝统治期间,为了怀柔关东豪强,放弃了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日益盛行,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为“盗贼”。到汉元帝时期,虽然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但是内部的政治矛盾日益加深,同时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外戚专权的局面从此成为制西汉于死命的痼疾。

    西汉的皇权,从建国伊始就由三种力量构成,即皇帝、功臣和外戚。这三种力量几经消长,到元帝、成帝以后,外戚王氏由于偶然机遇登上政治舞台,逐渐把持了大汉帝国的权柄,把西汉晚期的历史,演变成了王氏一家的兴衰史,王氏发迹兴衰离不开这个家族的王政君。王氏擅权在元帝晚年,王政君、成帝和王氏家族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政治危机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失去权力的可怕,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紧紧抓住权力并坚守勿失。王政君最信得过的是娘家人,于是王凤乘此时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开王氏擅权的先河。

    西汉时期,沉重的赋役和剧烈的土地兼并不断造成自耕农破产,到汉武帝时情况已相当严重,关东出现流民200万,无户籍者40万。宣帝时,因天灾**,流民更多。自耕农的破产流亡,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出现危机。还是土地问题,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解决不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顶多是缓解,永远是因为土地的兼并问题,这也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必然性。

    元帝时,关东十一个郡国闹水灾,人民相食,元帝却只知打猎取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成帝也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成帝荒淫好游,把政权交给他的舅舅们。王氏得势,更“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狗马驰逐,大治第室”。其他公卿、近臣,也无不奢侈淫逸,醉生梦死。

    汉哀帝更为昏庸,对幸臣董贤尊宠备至,“赏赐累巨万”,甚至要把皇帝宝座让给董贤。哀帝死后,董贤自杀,官府变卖其家产,竟达43亿之多钱。统治集团已经达到极端腐朽的程度。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终年劳苦,不得温饱,不得不依附豪强地主,忍受着“收太半之赋”的残酷剥削。或者沦为奴婢,或者四处流亡。

    这种情况,甚至引起了统治集团一些人的注意。如哀帝时谏大夫龚胜说: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劳动人民生活陷入绝境,不能不起而反抗。于是各地纷纷出现了反抗斗争。

    西汉倚重王氏外戚集团,最终被王莽篡夺了皇权,建立新朝。

    汉室贵族刘秀削平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建立东汉,实现“光武中兴”。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刘秀在位时,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

    东汉比较以前的进步有很多,封建国家所有制经济就是东汉时代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封建国家不仅掌握着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泽,并且还直接经营许多生产事业。特别是手工业方面的经营,更多地集中在封建国家手里。

    东汉的特点是后期的宦官乱政。东汉时期,刘秀之后的皇帝除明帝、章帝外,几乎都在幼年继位。因而每一代开始时,总是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这些年轻的皇太后,要掌握封建国家的**权力,只能依靠两种人,一种是她的父兄,即外戚;另一种是她身边的奴才,即宦官。而皇帝长大以后,有时也会与外戚、宦官发生利害冲突,甚至相互残杀。但是,一般说来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外戚与宦官,是**主义皇权的左右手,是寄生在皇权肌体上的一对毒瘤。汉和帝在宦官郑众等人的帮助下,诛灭了窦氏势力,郑众因功封侯,参与政事,宦官势力开始增长。

    外戚宦官的腐朽黑暗统治,使东汉王朝面临崩溃的边缘。在此深重的社会危机面前,统治阶级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忧虑。他们反对外戚宦官专权,要求改革政治,修补樊篱,维系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这些人手中控制的权力只是虚的,而且军队不在自己手中,反对谁也没有用。

    东汉的衰落经历了几代人的潜移默化。东汉中期以后,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大量积聚起来。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土地兼并激烈进行,使大批农民失掉土地,沦为农奴,或流离失所。由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官吏贪残,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人民负担沉重,苦难日深。加上因多次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造成了“兵役连年,死亡流离”的恶果,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封建国家财政枯竭,经常减百官俸禄,借王侯租税,以应付军国急需;桓帝还公开地卖官鬻爵,大肆聚敛。到了灵帝时期,更变本加厉,拼命搜刮。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以及统治者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压榨,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上水旱蝗灾连年不断,人民更无法生活。

    外戚专权导致皇帝的反击,从而使宦官登上了权力的宝座。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又引起了“党锢之祸”。宦官堂而皇之的行使属于皇帝的权力,并且越来越稳固。灵帝去世后,外戚何进引狼入室,将凉州军阀董卓请进长安诛杀宦官。董卓趁机专权,引起军阀割据、四方纷争、天下大乱,从此引起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战乱。

    二、郡县制与封国制

    从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取代了分封制。全国上下,只有皇帝一家是世袭的,除了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以外,政府里再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世袭。不管是丞相、太尉,还是郡守、县令,都不可能把他的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与奴隶制相比,实在是政治制度上的一项巨大进步。

    但是到了西汉初年,郡县制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