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4 部分阅读(1/2)

    鹗Ь驮酱蟆6趴诳拥娜耍蠖喽际悄切┢肺徊桓呋蛑肚啡钡娜恕S绕涫侨嗣欠⑾帜阊怨涫凳保3;峋醯檬艿侥愕挠夼现赜跋斓侥阍谒诵哪恐械男蜗蟆?br />

    也许你常在朋友聚会或其他场合中,听见有些人说“想当年我如何如何……”常言道“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许多人却喜欢夸耀自己的成就和长处,希望借此赢得听者的钦佩,或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这种做法却往往适得其反,表面上好像得到他人的赞美,可事实上已留给对方恶劣的印象。所以,当你要提及自己的优点和辉煌事迹时,应该点到为止,不宜过分夸张,如此才能得到对方的认同。

    有个年轻人,曾被选入篮球校队,他在一次和大家闲聊篮球话题时,得意洋洋地叙述自己的辉煌纪录。起初,大家还兴致盎然地聆听他是如何抢篮板、进三分球的,谁知后来他越说越起劲,竟然开始天花乱坠、子虚乌有,渐渐引起听众们的反感。虽然大家在他面前依旧表现出十分崇拜的样子,可私下却称他为“吹牛大王”!

    总之,每个人都有炫耀自己的心理,但如何表现得当,不引起他人反感,则是一种沟通艺术。因此,一个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必定会先称赞对方,并在赞美对方的过程中,顺便提及自己的长处。比如说:“您的市场开拓能力真了不起,我真是感到佩服!不像我那样对市场问题老是感到头痛!我只是在技术研究方面,有点心得。”只有采取类似这种借话引话的方式,才不致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自吹自擂。

    好口才好命运 第七章

    以气势论输赢

    说话的“气势”是相当重要的,有时起关键作用。如果你有所坚持,却畏畏缩缩、矮人一截、不敢与人针锋相对,那么你的坚持恐怕也就无法坚持了。因此,当对方言词犀利时,你的言词就应更为犀利;如果对方气势过人,你的气势也应更胜他一筹,并且在谈话时应理直气壮、临危不惧,这样才能压倒对方。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唐睢不辱使命》的文章,内容是讲骄横的秦王想要吞并安陵君的国土,所以无理地表示欲以秦国五百里土地作为交换。对此,安陵君自然不同意,于是派唐睢出使秦国斡旋。

    当秦王听说安陵君不愿交换土地时,顿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对唐睢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睢回答道:“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便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睢说:“大王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墙罢了。”

    唐睢说:“那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士的发怒。如果勇士发怒了,倒下的虽不过是两人,血水淌过的地面也只有五、六步,但普天之下的人,都会为他们披麻戴孝。现在勇士发怒了!”

    唐睢说完话,立刻拔出宝剑,准备挺身而起。秦王一见,慌忙地对唐睢说:“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下来谈,何必生这么大的气呢?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惟独安陵君仅仅50里地的小国还能留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这样的勇士啊!”

    在这个过程中,唐睢针对秦王的贪得无厌,临危不惧、据理力争,甚至以死相搏,终于使秦王因心虚胆战而作罢。

    凭借勇气而领先气势、步步逼近,可说是“针锋相对法”的基本要点。只要能掌握此法,你就能在论辩中体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真正涵义。

    冯玉祥任职陕西督军时,他得知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并且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就把他们召到西安,责问道:“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有没有领到许可证?”

    两个外国人回答道:“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不用通报任何人吧!”

    冯玉祥听了,带着怒气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则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呢?你们不经批准便私自打猎,就是违法!”

    外国人狡辩道:“这次到陕西,在贵国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准许我们带枪吗?可见我们打猎已经获得到贵国政府的许可,怎么能说是私自打猎呢?”

    冯将军反驳道:“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打猎吗?如果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就表示你们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其中一个外国人,十分不服气地说:“我在中国15年,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准打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在中国境内打猎。”

    冯将军冷笑着说:“的确是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打猎的条文。但是,难道就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你15年没遇到过官府的禁止,那是他们昏庸!现在我身为陕西的地方官,我可不能昏庸。再说,我负有国家人民托付的保家卫国之责,自然要禁止你们私自打猎!”

    这两个外国人最后在冯玉祥的理直气壮前不得不承认错误。

    率先定义,掌握主动权书包 网 。 想看书来第二书包网

    好口才好命运 第七章

    当我们在和他人谈话时,如果明显处于不利的位置,是就此俯首称臣呢?还是回到谈话原点,重新定义事件起源呢?很明显,我们要采取第二种策略。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应提前做好准备,率先定义。

    所谓“率先定义”,就是针对论题中的某些关键词,做出有利于己方利用事实、展开论点、争取认同的定义,从而能先声夺人、先发制人、位居优势位置。而这正是论辩中最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尤其适用于当辩题明显不利于己方的时候。

    在1986年的亚洲大专辩论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与香港中文大学队进行了一场辩论,题目是“外来投资能否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香港中文大学队为正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为反方。

    从命题上来看,香港中文大学队明显处于不利位置,因为“确保”一词是个值得推敲的词语,也就是说如果将“确保”解读成“百分之百的保证”,那么正方香港中文大学队几乎是无理可辩。不过香港中文大学队灵机一动,采取“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的策略,一开场就提出“确保”并非指“百分之百的保证”。他们说像乘坐大众运输工具时,广播员常说:“为了确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靠车门。”这并非意味只要不扶靠车门,乘客们的安全就可获得百分之百地保证。

    由于香港中文大学率先定义“确保”一词的涵义,为自己的论点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舞台,而反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则因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确保”一词等同于“百分之百的保证”,因此香港中文大学便化不利为有利,进而牢牢掌握自己在辩论场上的主导权,并最终获得胜利。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采用了“先声夺人、率先定义”的方法,而是在承认“确保”就是“百分之百的保证”的前提下与对方辩论,正方将很难获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同样不利的事件时,千万不要忘了追溯问题的源头,从而为自己寻找一个更有力的新定义!

    明利害,控全局

    “利害关系”是关乎人的命运且必须处理的重要问题,趋利避害也是人类的自然本能。但世界上有很多复杂多变的事情,人们很难清楚地分辨利与害,因此无论是争辩还是游说,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抓住关键点,并具体剖析事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发展趋势,以及其对自身的影响,然后再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定能使对方心悦诚服,进而愿意聆听甚至同意你的意见。

    子贡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一位,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记载,齐国的田常想要夺取王位,又因畏惧高、国、鲍、晏四大家族的势力,于是便想出兵攻打鲁国,借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孔子听说此事后,随即对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之地、父母之国,当它处于如此危急之时,你们怎么不去解围呢?”

    孔子此话一出,子路、子张、子石等人,纷纷表示愿意前往齐国劝说。然而孔子却不同意,直到子贡请求前去齐国以解鲁国之围时,孔子才答应。

    子贡到了齐国,就对田常说:“鲁国城墙薄弱、地域狭小,国君愚蠢又无仁德,大臣等人亦无一能用,而士兵和百姓均十分厌恶征战。因此,像这样的国家,你不该与之交战,倒还不如去攻打吴国吧!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地域又宽又广,新制的铠甲坚韧,兵卒们的士气高昂,加上又有精明的大臣坚守城池,实在是你能够攻打的国家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第二书包网

    好口才好命运 第七章

    田常一听便生气地说:“你认为攻打困难的国家,正是别人认为最容易进攻的;而你认为攻打容易的,却是别人认为困难的。然而,今天你用这样相反的道理建议我,究竟安的是什么心?”

    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内就要进攻强国,忧患在外就要进攻弱国。现在你的忧患不是就在齐国内部吗?我听说你曾三次自封为王,却没有一次成功,都是因为大臣之中有人反对。如今你想攻占鲁国,来扩大齐国的领地,但是,当你战胜了鲁国,就会使国君更骄纵,带兵的大臣地位更尊高,可你却一点功劳也没有,甚至国君也会与你渐渐疏远!因此,你这样做的结果,对上是骄纵了国君的心欲,对下则是助长了群臣的势力!而如此一来,你想要夺取王位就太困难了!因为国君骄纵就恣意横行,大臣骄纵就互相争斗,你上与国君不合,下与众臣交争,长此以往,你在齐国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所以我才说你不如伐吴,伐吴不胜,士卒战死在外,大臣空虚在内,上无强臣为敌,下无百姓阻挠,就能孤立国君,那么进而控制齐国大权的人,就只剩下你一人了。”

    田常说:“好是好,但是我已出兵伐鲁,要是再改道伐吴,大臣们肯定怀疑我,又该怎么办?”

    子贡说:“你可以先按兵不动,等我前往吴国请其救鲁,你就能借机迎战吴国了。”

    子贡一到吴国,便对吴王说:“我听说称王天下的人不绝于世,称霸于诸侯的人没有强敌,而这就像用千钧之力移动轻盈之物一般。如今,拥有万乘战车的齐国要进攻只有千乘战车的鲁国,进而与吴国争强,我实在为大王的危机感到担忧,所以想建议大王帮助鲁国。因为救鲁能显威扬名,伐齐能得到实利,也就是说,表面上救鲁是保护鲁国,实际上却是削弱强大的齐国,而明智的人是不会对此犹豫不决的。”

    吴王说:“好!我可以去救鲁国。但是,我曾与越国交战,虽然越王是战败了,可是人却栖身会稽,刻苦图强、养精蓄锐,时刻想找我报仇,所以不如等我征服越国后,再去伐齐吧!”

    子贡说:“越国的力量和鲁国不相上下,吴国的力量和齐国也差不多,大王放弃齐国而去攻打越国,那么等你征服越国时,齐国早已把鲁国灭了!况且,大王需要的是文治武功的威名,因此攻伐弱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并非是英勇的行为!勇敢的人不回避困难,仁德的人不背弃盟约,明智的人不丧失良机,而称王天下的人不绝于世,就是因为他们树立了正义!如今,保存越国能向诸侯们显示您的仁德,救鲁伐齐则可威慑晋国,如此一来,诸侯便会纷纷前来降服,您的霸王之业就成功了。如果大王认为越国是后顾之忧,那么我愿去见见越王,说服他跟随您出征,而这名义上是随诸侯出征,实际上却是使越国实力空乏。”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便让子贡前往越国。越王一见到子贡,便问:“我们这里是偏远的蛮夷之国,不知有何重要之事,劳烦大夫屈驾光临?”

    子贡说:“我曾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他虽然愿意,却害怕越国乘机报复,甚至说出灭越后再救鲁伐齐的话。这样看来,越国的灭亡命运是在劫难逃,况且,没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遭到他人怀疑的人是愚拙的;有报复别人的想法,却让人察觉也是注定失败的;要是事情还没做就让人知道了,更是十分危险的。这三者都是举事的祸端。”

    越王顿首再拜,说:“我曾不自量力地与吴国交战,结果困于会稽,日夜忧虑。如果能与吴王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但是我应该怎么做呢?”

    子贡说:“吴王为人狂暴,群臣苦不堪言,国家因战争频繁而疲累,士卒早已无法忍受,百姓更是怨恨国君,而大臣伍子胥因劝谏吴王被杀害,宰相为了个人私利而怂恿国君持续犯错,这些都是亡国的做法。如今大王可以出兵帮忙吴王实现救鲁伐齐的心愿,并用贵重宝器讨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词尊崇他,那么他一定会伐齐。如果吴国战败,就是大王您的福气;即使吴国战胜了,吴国一定会去攻打晋国。因此,我愿意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从北面进攻吴国,使吴国的力量被削弱。如此一来,吴国的精锐士卒都在齐国,主要兵力又被晋国围困,大王您便可利用吴国疲敝的机会进攻,一举灭之。”

    接着,子贡北去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担心的事不早下决心,就不能应付急剧的变化。用兵不先辨明情况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就要开战,吴国若战败,越国定会乘机乱吴;但吴国若战胜,一定会乘机进攻晋国。”

    晋国国君听了,十分惊慌,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请大王准备好兵器,休养好士卒,等待迎敌。”

    最后,子贡终于回到鲁国,坐等其变。不几天,吴王果然与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军。吴军随后又兴兵北上,进逼晋国,并与晋人战于黄池。由于吴、晋强力相争,吴兵终于大败,而越王得知后,立刻过江击吴,并在离吴国都城七里远处驻扎。吴王闻讯后,离晋南归,遂与越国战于五湖。然而,吴王三战不胜,城门失守,越王围困吴国王宫,终于杀死吴王。三年后,越国称霸群雄。

    从子贡劝谏说服的方法来看,他采用的是晓以利害的矛盾分析法。而只有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对象的需求,分析其矛盾和问题所在,才能将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从而让对方接受与信服。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八章

    先转移话题,再攻入核心

    凡事必有正反两面,但如何判断孰是孰非,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此时不妨利用言语套话,一开始避开急需阐明的话题,先谈与论题无关的话题,等到时机成熟再话锋一转,立刻现出自己真正的谈话目标,使对方束手就范。

    在《杂人趣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两个人一起来见法官,其中一人指责另一人欠他许多黄金不还,另一人则死不承认,并且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未向他借过钱。”法官只好问原告:“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原告说:“在离城不远的一棵树下。”法官点点头后,说:“你再去一趟,然后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它们当证人,并且加以审查,它们会告诉我真相。”

    此时,原告前去摘取树叶,而那个大喊冤枉的被告则留在法庭上,不过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自顾自地审理别的案子。正当被告好奇地观看法官审案时,法官却突然回过头问他:“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被告答道:“依我看,还有一段路呢!”顿时,法官严肃地问:“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会知道还有一段路?”被告这才发现自己不小心露出马脚,只好承认自己的诈骗之罪。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不问被告是否知道那棵大树的位置所在,反而故意让原告去找树叶,接着又审理别的案子,直到一旁的被告戒心松懈后,再以看似轻描淡写的问题,诱使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说出真相,接着再抓住被告供词间的矛盾和漏洞追问,使得被告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类似的运用手法还有许多,历史上,孟子为了让齐王知道齐国境内不宁、百姓穷困潦倒的主要责任,正在于国君自己身上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孟子上朝时对齐宣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儿都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便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才发现妻儿受冻挨饿已有好长一段时间。请问大王,那朋友不顾信义到这种程度,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呢?”

    齐王说:“应该和他断交!”

    孟子又问:“假如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处理呢?”

    齐王答得很干脆:“罢他的官!”

    孟子紧接着说:“假如一个国家的国政处理得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齐王此时方知自己上当,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还有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理发师,他每月都到宰相府帮宰相理发。有一次,理发师帮宰相修脸修到一半时,不慎把宰相的眉毛给剃掉了。他惊恐不已,生怕宰相怪罪。

    此时,理发师情急生智,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并且摆出迷惑不解的样子。宰相见他这样,感到莫名其妙,便问:“为什么你不修脸,却光看我的肚皮?”

    理发师赶忙解释道:“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不大,怎么能撑船呢?”

    宰相一听,哈哈大笑:“那句话是说宰相的度量大,对于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

    理发师一听,连忙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