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 3 部分阅读(2/2)

内心却十分不悦,进而对你的好感也会降低。

    所以,恭维的语言对人际沟通、维系良好关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调整心灵的润滑剂,而且,让别人听了舒服之余,还不会让你降低身份。所以如何适当地恭维他人,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韩信在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刘邦没有韩信,根本无法统一天下。因此,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有所畏惧,并开始有意无意地罗织韩信谋反的罪名,企图以此将其捕而杀之。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刘邦听后,也觉得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于是将他贬王为侯,以观后效。

    韩信受此打击,终日忧心忡忡,过着不愉快的日子。就在这时,久未谋面的君臣二人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于是韩信抓住这个机会,适时适事地把刘邦恭维了一番,暂时保全了自己。

    当时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之后各持的见解却不同。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率领几万大军的能力呢?”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大军吧!”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笑答:“臣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此时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恭维道:“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而臣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此种本能是天生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这番的恭维,使刘邦当时心情大好。至于刘邦之后又是如何作答,史书虽末作记载,但从日后韩信的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或工作中恭维别人,怎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

    恭维他人时,必须对对方的年龄多加留意。

    由于每个人都有希望,年轻人把希望寄于自身,老年人则寄于子孙,所以面对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如果你能列举几点来说明他将来会大有成就,他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果你称赞他的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最多你说他是将门之后,并把他与他的父母一起称赞,才能赢得他的欢心。反观老年人,也许他历尽几十年的沧桑光阴,人生仍未达到他预期的理想。对于自己,他已不再有自信和希望,只能将他希冀的一切寄托于子孙身上。因此。你如果说他的子孙,无论学识或能力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一定会相当欢喜,甚至认为你慧眼识英雄!

    对于商人,你如果称赞他学问好、品德好、或是清廉自守等,他一定是无动于衷。你应该称赞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生财有道等,他才会听得高兴又愉悦。

    对于官员,你应称赞他为国为民、一生清正、廉洁自持、劳苦功高,他一听便会感到高兴。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六章

    对于文人,你应称赞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或者是思想恢弘等,他听了一定高兴。

    此外,你应先了解对方的职业之后,再做出适当的恭维。如此一来,将为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恭维他人也要掌握好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刻意堆砌一些不适当的敬语,过度恭维他人,这反而造成他人的反感。

    常言道:“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因此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恭维话,不仅会在无意中拉开彼此的距离,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反复滥用或过度恭维,就会显得肉麻而令人不舒服,至于言不由衷的恭维话,自然更是毫无良好的沟通效果了。

    玩笑不是取笑

    “开玩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说话取乐方式,它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并能使语言更具魅力。但是,开玩笑时,必须注意内容是否高雅,如果内容过于庸俗或者过头,会适得其反,伤害他人的自尊和感情。所以开玩笑时,我们要注意分清场合,把握好尺度。

    有一位钢琴家,一次在歌舞剧院演奏贝多芬的名曲。由于天气寒冷,进场的听众并不多,剧场内一半的座位是空着的,而前来聆听演奏的听众也左顾右盼,心中似乎有所不安。

    这种情况出乎钢琴家的意料,为了化解尴尬的局面,钢琴家开了一个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说:“朋友们,我发现你们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双份的赏乐座位!”听众们一听,顿时纷纷一笑,立刻愉悦地聆听演奏。

    由于钢琴家的一个幽默玩笑,使人们立即感到轻松、愉悦,而尴尬的局面也在欢笑中顿时化解。但是,如果开玩笑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到国会参加一个会议。在开会前,他为了测试麦克风是否已接通,于是信口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后来,苏联针对此事提出强烈抗议,使里根感到十分难堪和狼狈。

    由此可见,开玩笑如果过度,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开玩笑时,我们必须考虑听者的特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身份、心情都不相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同样一个玩笑,也许你可以对此人开,却不一定能对另一个人开,这正是开玩笑的一门学问。

    一般来说,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司开玩笑,晚辈不宜同长辈开玩笑,正常人不宜同残疾人开玩笑。即使要开一些玩笑,也只限于博君一笑,并要暗含尊敬、褒扬,不能放肆、轻佻,切忌揭人之短,尤其是残疾者的短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缺憾之处已经讳莫如深,如果再刻意针对此部分开玩笑,对方会认为你是有意羞辱,甚至造成恶言相向的局面。

    总之,开玩笑应是善意逗乐,借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是恶意取笑或是占人便宜。所以,我们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严肃抬杠不如一笑而过

    “这部电影糟透了,白白浪费了两个钟头,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其实这部片子也不算太烂,而且我认为它的布景很华丽,一定下了许多工夫。”

    “是吗?它的布景设计有点差劲。”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六章

    “至少演员们相当卖力演出啊,只可惜被剧本所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演技。”

    “这几个演员差强人意,再说剧本是抄袭的,当然失败。”

    “……”

    以上几句对话,也许你觉得好笑,不过类似的情形却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有些人习惯性地专门和别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这并非由于他自己有特别的意见或见解,只不过是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说“否”;当你说“否”时,他又说“是”了。其实,这是一种最可怕、最容易得罪人的习惯,而且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然而,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比他人聪明,所以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凡事都想占上风。

    你也会习惯性地反驳他人吗?事实上,即使你的见识真比别人高明,这种习惯也要不得,因为你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要把对方逼到无路可走。或许你自认为并没有想要这么做,但实际上却经常做出类似的言行。所以,结果正是这种习惯使你与朋友、同事日渐疏远,他们不肯为你提供意见,更不肯向你提供忠告,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有一个爱反驳他人的坏习惯。

    改善的方法就是学会尊重别人。你要清楚日常谈论的话题,大部分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都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都是错的。所以,你至多有一半的意见正确,那么你为何要反驳别人呢?

    这些人因为自己觉得聪明可是性格又急躁,他们总喜欢发表高人一筹的见解,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其实不然,有些事物,并没有必要进行高深的研究,至少我们日常谈话的目标,消遣多于研究。既然不是讨论严肃问题,你又何必在琐碎的事情上抬杠呢?所以你要注意,当大家在轻松谈话时,不要太过认真或者是严肃以待。

    当别人和你谈话时,如果对方并不想向你请教,不妨说说笑笑就好了。如果你自作聪明,硬要发表高超的见解,对方将不乐意接受。另外,同事如果给你提一点意见,你如果不能立刻赞同,也应表示可以考虑一下,注意不能马上反驳。如果你的朋友和你聊天,你更要注意不要挑起无谓的纷争,那只会将生活中的乐趣变得十分乏味。如果妻子问丈夫:

    “我的发型好看吗?”

    “不好看。”

    “我的衣服美丽吗?”

    “不太美丽。”

    “那么这双黄色的鞋子应该不错吧。”

    “不如黑的。”

    试想,这是如何地话不投机啊!所以请你记住,你不能做固执的同事,也不能做无趣的朋友,更不能做无情的爱人和冷酷的父母。

    委婉说“不”

    对于反对他人,你可能最感到头痛。如果你反对不得要领,只是硬着头皮说“不”,那就很可能使他人对你不满,甚至怀恨你、仇视你,而你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发生。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这些多余的困扰呢?有!反对他人是有秘诀的,只要能反对得当,对方便会心悦诚服,但是,你必须具备婉言反对他人的本领!

    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就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经理首先发言:“这个商标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徽,他们国内人民见了一定会乐于购买我们的产品。”说完,经理便开始征求各部门主任的意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第二书包网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六章

    营业部和广告部的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的构想巧妙,当轮到代替出口部主任出席会议的年轻职员表示意见时,他却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顿时,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

    “我不是不喜欢这个商标。”年轻职员说道。其实他从内心想,从艺术观点看,自己确实讨厌那个红圈,但和经理辩论审美观将会对日后不利,所以他又接着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一听,便笑着说:“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解释一下。”

    “这个商标设计得鲜明、生动又自然,而且与日本的国徽相似,我想任何日本人都会喜欢的。”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经理有点不耐烦地说。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中国市场。试想,中国人看到这个商标,也可能会联想到这是日本的国徽。虽然日本人喜爱这个商标,可中国人未必喜欢,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因此不愿意购买我们的商品。如此一来,我们的商品在中国不就全无销路了吗?按照公司的营业计划,我们是要扩充对华贸易的市场,但这样一个商标,却很可能让我们顾此而失彼。”

    “天啊!我倒没有想到这一点,你的话对极了!”经理几乎大喊起来。

    所以,当你要向一个人表示反对意见时,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说得使对方完全信服,同时巧妙地运用说话技巧。

    上述故事中的年轻人,当他在说“不”时,十分委婉地先用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借以抚平经理可能的不悦,同时也使他不至于失去面子。因此,在这之后,即使他陈述反对理由,经理也不会因此而觉得难堪。

    当你反对别人时,请记住要委婉表达,不要损伤他人的自尊心,或者使别人感到不悦与难堪。最好的结果就是,你虽然反对了他,可依然让他感到自满与得意。因此,当你学习这种委婉反对的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规则。

    ——你应该向对方解释自己反对的理由。

    ——反对的言词最好用坚决果断的暗示,不可含义不清。

    ——不要把责任全推在对方身上,或者是含糊其辞。

    ——请注意不要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而要让对方明白你的反对是出于万不得已,甚至对此感到抱歉。

    不用质问冒犯他人

    当你用质问的口气与人说话时,最容易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夫妻感情不睦、兄弟失和、朋友吵架等,都可能是由于其中一方喜欢用质问的态度和人说话所致。

    事实上,除非遇到需要辩论的特殊场合,平时在与人交谈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质问的语气,否则被你质问的人往往不知所措,觉得自尊心受到打击。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他必然会恼羞成怒,进而扩大彼此之间的裂痕。

    在人际沟通中,尊敬他人是必备条件。如果你为了图一时之快,为难对方,那么这对人对己,都绝无好处。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既然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尊严,你当然也不应该伤害他人的尊严。因此,如果生活中出现问题,你可以向对方询问或者解释,但方法和态度一定要真诚和善,尤其是你希望使对方心悦诚服时。特别是在紧张和竞争性很强的场合,更不能使用质问的语气,因为当对方被你质问得感到窘迫时,虽然他只是一时占了下风,却有可能怀恨在心,进而严重破坏了双方的感情。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六章

    在日常生活中,同辈或好友之间,偶尔以近似质问的说话方式互相取笑,是可以的,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不可太过分或经常如此,更不能成为习惯。从某方面讲,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反之,如果轻率地质问他人,会很容易造成双方不必要的伤害。比如:

    一天,在公交车上,两位乘客在说话:

    “昨天那部《孤儿的春天》实在很好看。”乘客甲说。

    “有什么好?”乘客乙质问道。

    “剧情不错啊,对于改良社会风气很有一番见识。”

    “有什么见识?”

    “还用问吗?它不是指出有些不良少年是被迫走上歧路的吗?”乘客甲似乎有点不悦。

    “老生常谈!这算是什么别有见识?”乘客乙依然质问他。

    我们都能感觉到这两位乘客话不投机、气氛尴尬,而问题就出在乘客乙总是用质问的语气谈话,如果他能改变态度,情况必将不同。当乘客甲提出看法时,他如果是不认同,不妨直言自己对电影的见解,而不需要用质问的方式,让对方感到伤害,如此一来,双方的谈话自然可以愉快地进行下去。

    谈话时习惯质问对方的人,往往给人胸襟狭窄、吹毛求疵、与人为难、性情乖僻或自大好胜的感觉。即使谈话的小细节,也能将个人的品格表现出来。除在特殊场合,比如法庭上的辩论之外,质问他人是不必要的言行,如果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不妨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不必不怀善意似地质问对方。但是,有些人就爱用质问的语气,纠正别人的错误。比如:

    “我想昨天是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了。”

    “你怎么知道?”

    就算你明知道对方说错了,又何必使他难堪呢?你直接说出你知道的实情就可以了!如果你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打对方一拳,然后再向他道歉。而其中本来可以避免却未能避免的沟通失误,则足以破坏双方的感情。

    总之,虚心、诚实、坦白和尊敬别人等,都是谈话艺术的必备条件。双方的意见越是有分歧,就越不可使用质问的说话方式,一旦对方因你的质问而陷入窘迫,必定会破坏彼此的感情。如果你习惯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在对方以更大的理由压倒你时,你将会大失面子,所以我们不要忘记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这就好比往前冲刺得太猛,万一跌倒,伤势必定十分严重。因此,不侵犯他人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

    滥用夸张的言辞并不明智

    马西尔斯是古罗马时代的英雄,在公元前5世纪前半期,他屡次使罗马城免遭杀戮,人们将他喻为“战神”;而他经常驰骋在外地的战场上,所以多数罗马人并不认识他,使得他成为谜一般的英勇人物。

    公元前454年,马西尔斯决定进入政治界,准备角逐罗马最高执政官。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候选人在选举初期要一律发表公开演说,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让人们看清他身上的累累伤痕。当时,每个看见的人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许多人都认定他一定会当选。

    然而,就在投票前一天,马西尔斯却在某个场合上发表了一次演讲,并且只与那些陪同他前来的富人们说话,同时一味地吹嘘自己的功绩。此时,人们终于认清了他本来的面目,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个牛皮匠,于是人们并未投给他神圣的一票。

    事实上,战场上的英雄根本无需什么语言,因为伤疤足以代表一切。但当马西尔斯用过度夸张的言辞装腔作势,反而使人们对他感到失望。由此可见,滥用夸张的言辞并不明智,在很多时候,当你说得越多,损失就越大。而信口开河的人,大多都是那些品位不高或知识欠缺的人。尤其是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