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谁的孩子(1/2)

    谁的孩子

    生养关系中的占有欲、控制欲无可避免,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直面它,而不是以“母(父)爱无私”自欺并欺人。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旅居美国的学者写的长文(未署名),对东西方不同的生育观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他的一位同窗好友,自幼人称“神童”,在美国读到博士后。此人四十得子,万分欣喜,他在儿子长到四个多月时曾告诉此文作者,对儿子的期望是“怎么也得弄个哈佛上上”。

    四年后再见面,同学不胜焦虑:他的儿子有些语言发育障碍,只能进入为弱智、低能孩子开办的特教学校。他在万分沮丧的同时,也对一个现象百思不解:那些接送孩子的美国父母总是乐呵呵的,甚至谈笑风生,要知道他们的孩子病情要严重得多,大多数难有成为健全人的希望。

    作者给老同学讲了一个更“邪乎”的真事,一对美国夫妇在胎儿测试时得知孩子患有唐氏症候群,也就是“先天愚型”,他们还是坚持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同学听得直摇头:“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这位旅美学者认为,在美国,人们习惯于说“A baby was born into our f***ly”(孩子降临我们的家庭)。在那些残障儿的家长看来,上帝知道这些孩子特别需要爱,所以使这些孩子降生在他们家,而不是在别人家,就是让他们加倍地去爱这些孩子。

    在《圣经》的诗篇里也有这样的教诲:“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所给的赏赐。”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子女被当做私有之物,是凭借父母的恩德存在的。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条强横的逻辑—这生命是我们创造的,而且我们付出那么多,当然得要求所有权,要求回报。

    别忘了,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会极力保护自己的幼崽并养育之,这是本性,不是美德。它们也不会虐待自己的幼崽,不会向幼崽索取什么,它们只是遵从本能的召唤,完成一个繁衍程序。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其社会化的伟大成果之一,难道就是把孩子私有化了?就是学会了用这种本性来换取子孙的绝对服从?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父母喜欢说孩子是他们的一切,这很容易导致一个可怕的连锁效应—孩子的一切即他们的一切。在某些方面,中国家长为子女做的牺牲不可谓不巨大,让人几乎就要相信他们是绝对无私的,但我在极端状况下总是看到真相—当孩子遭遇不测,家长撕心裂肺的哭喊中最常听到的居然是:我可怎么活!

    人对自我欲求的满足具有多样性,其中不乏精神层面的欲求以及间接获取方式。从心理学上分析,那些甘愿为子女吃苦受累的家长,兑换的无非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