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不传之秘 > 21.和解存在的问题(2)

21.和解存在的问题(2)(1/2)

    21.和解存在的问题(2)

    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痛,舌苔薄白。所治为土虚木乘的肝脾不和证。

    其中,白术味甘,陈皮、防风味辛,白芍味酸,药味取的是甘酸+辛的组方方式。

    方剂书中将四逆散也归属于和解剂,说其能和解肝脾。

    如将四逆散也归属于和解肝脾的方子的话,那么两方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痛泻要方的要点在于肝强脾弱,肝侮脾而出现肠鸣泄泻的症状。而四逆散治疗肝脾不和,则伴随神志症状,除了“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外,还有“或骇,或悸,或小便不利”,前人汪昂注释道:“用辛苦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敷布四末也。”意思是甘草为调和诸药的佐使类药,起作用的是枳实、柴胡、白芍。这样的理解方式是时方派的特色,按说太过粗放,但这也算中医的特色之一吧,柳孜致确也看到一些关于此方运用的经验介绍,如真那般有效,则真是个异数了。

    如这样的理解方式正确的话,那么四逆汤调和的肝脾不和,其中肝脾孰强孰弱就可看出:柴胡、白芍、枳实分量一样,其中柴胡白芍酸苦相生,而取辛味的枳实来克之,公式便为:酸苦+辛,同时病人还有神志症状伴随,自然此方治疗的是肝弱脾强的肝脾不和了。

    看一看两方的组方要点就不难得出相克两脏不和时的治疗公式:受克的一方为弱势一方,用药时取其子脏药相助之,母子相伍加上势强克制的一方。

    若用歌诀归纳的话就是:母子一方声威壮,原是势弱需要帮。

    哈哈,这倒很符合现实生活了,春秋时期不是也常见那些势力弱小的国家结盟以抵制势力强雄的大国嘛。

    如用这个公式去看方的话,那么乌梅丸就值得玩味了。贺财说,乌梅丸首先是酸+苦+甘的组方,然后加上大量辛味药物,那么补肝的酸+苦+甘的为一组,辛味药物为一组,这却不是调和肝肺两脏不和的方?

    如此一来,在其他脏出现不和时,如脾肾不和肾弱脾强,处方原则为咸酸+甘,其中咸酸均能制甘;而脾弱肾强时则为苦甘+咸,苦甘均可制咸,故而能克强扶弱。这在肾病水肿时大可一试吧。其他情形也可仿此类推。

    推导到这里,柳孜致不由有些自喜:原来我也不错。

    不过相应的问题也来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脏强的攻法:“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对此注解为:“如渴者,水与热结在水,而热结在水,故与猪苓汤利其水,而热亦除;若有食者,食与热得,而热结在食,则宜承气汤下其食,而热亦去;若无所得,则无形之邪岂攻法所能去哉。”而唐宗海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则道:“《内经》曰:‘五脏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脏者,当随其所合之脏而攻治耳……渴系肾脏之病,而猪苓汤利膀胱,肾和膀胱故也。”

    如是按上面